剖析“父亲打死幼女”如何做才能避免父母暴力行为?
(2013-04-09 09:28:30)
标签:
避免暴力育儿 |
分类: 育儿沟通 |
老人常说:3岁前,孩子是天使;而3岁后,孩子则变成了小魔王。虽然此话稍显夸张,但真真切切地在提醒家长,当孩子逐渐成长,父母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3岁后的孩子,会制造一系列的"麻烦"挑战父母的耐心,父母的情绪控制和管理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必修课。父母管理情绪和认知能力越强,当面对诸多的"状况"发生时,才不致因"出错"而追悔莫及。
⊙事件回放,悲剧为何会发生
1.父亲心理脆弱,自我功能管理能力低
回放事件中,打人父母均为异地打工者。我们可以设身处地设想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劳累,生存压力过大,又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观念也较落后,这导致他们的自我功能管理变得非常弱,心理异常脆弱,情绪一旦爆发,怒火甚至会吞嗜整个人。
他们往往在外隐忍,回到家里又不加以控制,容易被各种事情激怒,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当情绪已经到爆发的时候,要自我克制或者控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就跟火山爆发一样。克制愤怒情绪需要平日的修炼,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功夫。
2.家庭功能弱,母亲的调节功能没有做好
情绪调节分自我调节和他人调节两种。
若父母一方情绪出现问题,自己没办法有效调节时,需要家人及时帮助调节,即通常说的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如果父母双方不能有效协调,甚至另一方火上浇油,或者像上述事件中的母亲那样袖手旁观,都会变相促使另一方的情绪更加失控。
3.
旁观者未必清,外人仅从悲剧事件中看到父母的残忍,这只是表象,其是并没有看到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父母的极大恐惧:打孩子的父母,好多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不把孩子管教好就是自己的失职。他们会害怕如果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自己没教好孩子,孩子将来就会过得"很惨",所以孩子一不听话,他们的恐惧就会冒出来,而恐惧是跟愤怒相伴的,对尚不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来说,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基本上每年都会有父母伤害孩子事件发生。
⊙如何做,避免悲剧再发生
此次的事件的发生,对于我们诸多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职场父母而言也是一次教训,父母该审视自己,调整自己,避免悲剧重演。
1.情绪不佳时应尽早和孩子隔离
通常我们把人的情绪状况用0-100分来表示,如果父母的情绪状况低于60分,此时他的自我功能失调,除了发泄之外,已失去了管教孩子的能力。也就说,他这时候不再适合继续管教孩子,需要及时地和孩子隔离开来,先行调整平复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对婴幼儿而言,尚不会开口表达,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很容易成为父母情绪失控的牺牲品。父母一定不要在情绪状况分值低、情绪差的状态下管教孩子,避免产生恶性循环,使亲子关系受损。
2.父母再大的怒火等到明天再发
我在管教孩子方面的几点心得,与父母分享:
a.即便再为孩子的事上火,每天对孩子发火的"配额",一定不要超过3次。用完限额后,停下来。不管你多么有理,你要教的东西对孩子多么有用,也要留到明天再说。
b.耐心陪孩子的量,多过发火的量。对待孩子和工作是同样的道理,身心疲惫时,是不能做好工作的;情绪失控时,是管教不好孩子的。特别是爸爸,一旦情绪爆发会更加严重,更应该注意自我调节。
3.妈妈要学会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孩子
事件中的妈妈自始自终没有任何保护孩子的举动,她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劝阻,可能事态不会发展到这一步。除了她内心恐惧外,也许她的家庭功能存在问题,家庭关系非常糟糕。
进一步分析,很多家庭遵循男人当家的规则,当爸爸发火生气时,妈妈通常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方法,通常选择旁观,因为害怕自己的劝阻,导致爸爸情绪的更加失控。针对这样的情况,父亲和母亲俩人在平日必须有沟通,协商出当爸爸生气时,妈妈可以用的劝阻办法,要让爸爸即便快失控,也清楚了解:妈妈的劝阻是帮助父母共同管教孩子,而不是妈妈保护孩子跟爸爸对抗。
温馨提醒:
加强夫妻关系的日常建设
我们通常说,夫妻二人的关系胜过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加强夫妻关系的日常建设尤为重要:
a.夫妻双方平时要加强沟通,及时解决情感问题。
b.教育孩子要达成共识,不能在打孩子的暴力事件发生时再互相指责。
这对夫妻不知如何做父母,以为拳头可以吓住孩子,纱步可以堵住哭声,唯没想到给孩子生命的人竟亲手结束了幼小的生命,只因为弄不懂孩子,控制不了情绪,还不学习当父母的方式方法。犯罪在先犯理在后,警示所有为人父母的我们。
感恩关注:P.E.T.父母效能训练黄宇老师个人公众微信号:huangyu20110905,我们提供P.E.T.父母效能训练真实案例分享及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为一起成长为高效能父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