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要学会“闭嘴”

(2025-11-19 14:39:20)
分类: 转载

老师是靠嘴“吃饭”的。

那天听了谢玉娓校长的讲座,其中她讲到了一点,希望老师和家长要适当学会“闭嘴”,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以前,我们的课堂大多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也忙得不亦乐乎,忙着抄笔记,忙着翻找答案,忙着勾勾画画。非常典型的“讲授法”。

回想自己以前的课堂,好像也无法避免落入这样的俗套。印象最深的是一节课自己讲的时间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有时可能还不止。经常还觉得自己讲得不够,还会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讲。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老师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中并不差,但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发展。

开始觉得课堂自己不应该讲得多,而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要学会闭嘴。最早应该是被评为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外出参加培训,开始深度反思自己的课堂,并有意识地开始学闭嘴。

老师要学会闭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我们都会认为如果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了。表面上看是我们不相信学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兜底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刚开始有意识少说话,把课堂上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甚至规定自己一节课说话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的时长。

有关知识的部分还真的能做到少而精地讲,最难的做到的就是学生回答问题太小声,担心其他同学没有听到,经常有意识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还有有时课上学生爱做小动作,说悄悄话,会忍不住批评了几句,这样话又多了。

2014年开始专职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刚开始的时候,课堂上语文味可能比心理味更重,因为心理活动课注重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但课上会因担心学生听不懂,有时规则就会不知不觉多讲一遍。说到底,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

现在,我的每一节心理课堂都会有一至两个活动,留给学生的时间至少也有十几分,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同学的发言,我买了话筒,的确能帮助一些声音比较小的同学扩大了问音量,我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重复学生的回答,如果实在不行,也会换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尽量不啰嗦。

慢慢地,我发现课堂上的变化悄然发生。学生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当我提出一个问题,不再是我独自站在讲台上等待答案,而是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小手举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这种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的“闭嘴”其实是一种智慧,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对他们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开始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我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哪怕这些问题看起来有些幼稚或者偏离主题,因为我知道,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当我看到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当我听到他们因为解决了一个难题而发出的欢呼声,我知道,我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会因为担心课堂进度而忍不住多讲几句;有时候,我会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预期而感到沮丧;有时候,我他会因为学生的走神而批评几句;有时候,我更会因为学生的沉默而失去静待花开的耐心。

但是,每一次的自我反思和调整,都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闭嘴”教学的道路上。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转自《阿春姐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