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形式:由“面朝黑板学”转向“分组围坐学”
(2024-02-16 14:31:47)分类: 转载 |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明“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形式几乎一直是“排排坐抄黑板,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21世纪以来,这样的课堂形式越来越少,代之以分组围坐的合作学习形式。随着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基础教育界得到认可和运用,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立学课堂”把“合作学习”列为基本要求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核作深度把握。首先,合作学习带来课堂组织结构的革新。交往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课堂组织形式往往是由学生的个体学习和教师的集体授课构成,这就决定了教学交往主要限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生生交往未能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其次,合作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通常学生的学习被视作个体化的活动,教室、学校是充满竞争的场域。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行为,而是发生在社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所以社交互动对学习至关重要。第三,合作学习促进了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策略体系。
(转自《校长传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