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毒”,“天竺”与“印度”

标签:
杂谈 |
http://s5/mw690/0029AJkVzy6Z4RL97Yo44&690
《蜀身毒道》
“身毒”是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始见于《史记》。这个词的原文系梵文Sindhu,进入古波斯语后就变成了Hinthuka,到了古希腊语里则讹转为Indus。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均系同音异译。
对于“身毒”这两个字的发音一直存在岐见,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的注音也不尽相同。有的念做“卷juan(绢)du”,有的念做“yuan(渊)du "。但究竟哪种读法更为靠谱呢?
“身毒”在汉语普通话里的读音shendu,与梵文的读音Sindhu从表面上看起来颇为接近。但是不要忘了,同样一个字古今的发音是不同的,不能想当然地拿今天的念法去框套古代的念法。首次提到“身毒”这个名字的是凿空西域的张骞,那是公元前122年的事情,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当时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肯定有很大的差别,硬用今音去框定古音,很容易误入歧途。按照古音学的原理,“身毒”的“身”字在汉代的发音近似hen 或him,而不是shen或sin。所以说,“身毒”一词的直接来源很可能是古波斯语的Hinthuka,其中的hin接近于汉朝时“身”的读音。这与梵文Sindhu(印度河)中sin的发音是不同的。
“天竺”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天竺”的读音在汉代与“身毒”的读音颇为接近。刘熙的《释名.释天》称,“天,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既然是“以舌腹言之”,当然是发腭音送气音了,所以刘熙才用“显”来配“天”。天竺的“天”在汉代时应当读为hen。古代舌头音和舌上音是不分的,“天竺”的“竺”今读为舌上音zhu,汉朝时应读为舌头音tuk。所以,“天竺”在汉朝时应读为hentuk,正好与古波斯语的Hinthuka相对应。
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后,根据Indus的读音,正式将译名定为“印度”。他在奏折中言道:“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从今正音,宜云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