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重庆东南的黔江区有一座风雨廊桥,直到如今才一睹其真容。如果不是疫情中“忙里偷闲”来此一游,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见到风光旖旎的廊桥。
廊桥建在阿蓬江上,江水流淌了千年万年,流到当代,就有了这座廊桥。青山秀水,木质廊桥,是智慧的工匠与大自然的杰作。远远地,夜色里望廊桥,灯光辉映水色闪烁,廊桥静卧于江水之上,与古镇紧密相连。有江,有桥,一座古镇立马就生机盎然了。
下车时已近晚间十时,地点,濯水古镇。
朦胧的月色,给广场,牌坊蒙上一层面纱,让古镇显得更加神秘。街上,多数的店铺还没有打烊。因疫情期间,并没有太多的游客,于是,临街的摊位,小吃店,旅游用品店的老板们,就热情地招呼来客,夜间的古镇,人气大增。
眼前,古街井然。石板路面,木质门面,雕刻而成的窗门,在街灯照耀下,显得精致、温馨。一行人随街散开,饿了的就寻找美食,或坐于大排档,或钻进餐馆之中,让眼下的琐碎事得以解决。人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动物,只有在生理正常的情况下,才会对环境有十分的意趣。
镇子里大多是原住民,其中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也许最初,镇只是一个物资的交流点,但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人们“朝圣”的地方。阿蓬江两岸的人们,常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农忙之余,做点小生意,于是,赶场,就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两岸的人走动勤了,舟船自然就显得落伍,人们就盼着江上有一座桥。终于,桥有了,镇兴了,廊桥也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桥当然是一种连接的象征,是人们融合的纽带。不管你生于何族群,你仍然要与他人交往,互通有无。当然,桥不仅要连通两岸,还要体现出民族特色,使之成为庄严,有凝聚力的神圣之所,以表现民族和睦,生活向好。于是,设计之初,就汲取了土家,苗,汉及其他民族艺术精华,使之成为各民族共同的骄傲。久而久之,不经意间,它就演变成了旅游胜地。远方的客人,听说这里有一座廊桥,而且是亚洲第一木质风雨廊桥,于是纷纷慕名而至。
事实上,濯水古镇在千年前已定是渝东南文化的发祥地。
早年,古镇便成为商埠,驿道,及盐商过往的重镇。武陵山神奇俊秀,风光旖旎,且具备水乡特色;巴楚文化,土家苗家汉族,等华夏文明互相融和。其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布局,让人叹为观止。宏伟的古建筑,如徽派建筑,四合院,吊脚楼,在镇中比比皆是,它们异彩纷呈,构成古镇丰富的文化内涵。
沉沉的夜色,迷幻的街灯,漫步其中,一如参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个灯会,让赶赴的人心怀憧憬。这样的街,这样的夜,会模糊一些熟悉的眼光,隐藏一些私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让人的情怀尽情释放,于是,平庸的生活,变得非凡,甚至,山水变得有情。
桥是夜的精灵。桥头,并没有太大的广场,而是在街心拐弯处,形成另一条街,向江对面延伸过去。站在临江的街边与桥合影,背景自然少不了客栈,酒肆,影影绰绰的花木,以及玫瑰色的江水。
廊桥为纯木质结构,全长658米,宽5米,其上建筑分桥,塔,亭三部分。
夜晚的廊桥,飞檐翘角,宫殿一般绵延相连。大山深处,有这样一座美丽的风雨廊桥,生活将不再单调,寻常之人,卿卿我我,知心的话,可趁着夜色,于成排的木凳之间,拣一个闲置处,尽情倾诉;或者白昼雨天,有了心事,凭栏桥上,一边观涛,一边听雨,也许,所有的不幸会随水流逝,让你再不起烦恼。
我走在桥上,向对岸行进。它安全,坚固,富丽堂皇,让我感叹不已;桥上的每一个廊柱,以及廊柱上的楹联,其文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让我富于幻想。廊桥的两檐,灯笼成排,霓虹灯闪烁,桥使夜不再孤寂,江不再成为阻隔。
此时此刻,春水正从远山款款流来,向桥下汇集,驻足,观摩,尔后依依不舍,缓缓作别,我也与这匆匆的使者相伴一程。然而,和我一起的人,走不到尽头就返程了。他们对于眼前的景色,似乎是走马观花。廊桥上的彩绘,每一个卯榫的结构,甚至临江精心设置的上百个观景的雕花木窗,似乎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就匆匆而过,甚为可惜。其实,再往前走,还有一座跨度很大的拱形桥,它跃过另一条河,连接彼岸,绿洲,古村和黝黑的山峦,让夜的山乡更加祥和。
夜深深,我踏着桥上铺就的木质地板,缓缓地走上阶梯,越过拱桥,观赏这山乡古镇的夜景,心中感慨万分:生活本来平淡无奇,唯创造可以让一切事物美好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