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如何看见真实的儿童——游戏观察的理念与方法》
|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
项目名称 |
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 |
项目负责人 |
陈丽君 |
|
活动时间 |
2025年9月17日 |
活动地点 |
师幼活动室 |
|
活动主题 |
《如何看见真实的儿童——游戏观察的理念与方法》 |
主 讲 人 |
陈丽君 |
|
参加对象 |
全体教师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及进程 |
今天共同探讨一个我们每天都在实践,却又常感困惑的核心议题——如何通过游戏观察,看见那个真实的、鲜活的、独特的儿童。 当我们满怀期待地拿起观察记录本,看到的却是孩子们漫无目的的奔跑和嘈杂的喊叫,我们不禁怀疑:“我到底要看什么?” 一、 理念之峰:何为“看见真实的儿童”? “看见”,绝不仅仅是“看到”。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姿态和信念。 1. 从“评判者”到“理解者”的转变。 传统的观察,我们常常带着一把“尺子”:他是否合群?他的专注力够不够?他的作品像不像?我们急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好”或“不好”、“发展水平高或低”的标签。这种“评判式观察”让我们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而“看见真实的儿童”,要求我们首先成为一个“理解者”。我们放下所有的预设和标准,像一位人类学家走进一个神秘的部落,怀抱着好奇与敬畏。我们不再问“他为什么做不到?”,而是问“他正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理解,是看见的前提。 2. 从“看见事”到“看见人”的深化。 记录“小明在搭积木”是看见事;而记录“小明小心翼翼地选择了最长的圆柱体积木作为桥墩,他屏住呼吸,轻轻放下,成功后他长舒一口气,嘴角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是开始看见人。前者是一个冰冷的事实,后者则描绘了一个专注、有计划、能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完整的儿童形象。真实的儿童,是有意图、有情感、有关系的。他的每一个看似无意的行为,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宏大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观察,就是要透过行为的表象,去解读他的思维、他的情绪、他与同伴交往的策略、他面对困难的坚韧。 3. 从“观察儿童”到“与儿童一起存在”的升华。 最高层次的“看见”,是一种共情与同在。它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平等的、投入的陪伴。有时候,我们需要闭上嘴、管住手,但打开所有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儿童游戏场域中的情绪流动,去体验他们的喜悦、沮丧、惊奇与专注。当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感受时,我们才真正地“看见”了他们。 二、 方法之径:如何攀上“真实观察”的高峰? 有了理念的指引,我们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作为攀登的路径。 1.打开“多元的镜头”:记录方法的工具箱。 白描叙事法:
学习故事法:
视频/照片分析辅助法: 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利器。一段短视频,一张连续的照片,可以让我们反复回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一个眼神的交换,一次细微的手部调整,都可能隐藏着关键信息。 作品分析+儿童访谈法: 孩子的作品是他们思维的“脚印”。但不要猜测,要询问。“你能给我讲讲你的画吗?”“这个部分是怎么想的?” 倾听孩子的解读,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让我们意识到成人的视角是多么的狭隘。这才是真正的“儿童视角”。 2. 练就“解读的慧眼”:从“描述”到“分析”的飞跃。 记录了大量的白描素材,我们该如何解读?这里提供几个思考的维度: 分析孩子的思维水平: 他是在探索材料的物理属性(感知运动),还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问题解决)?他是在进行象征性游戏(以物代物),还是在与同伴制定复杂的规则(规则游戏)? 洞察孩子的学习品质: 在面对倒塌的积木时,他是轻易放弃,还是不断尝试?在探索新颜料时,他是谨慎试探,还是大胆混色?这背后是坚持、好奇、冒险等宝贵品质的体现。 理解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他是如何加入游戏的?是强行闯入,还是巧妙贡献一个点子?发生冲突时,他是哭闹告状,还是尝试协商?这反映了其社交策略和情绪管理能力。 共情孩子的内心情感: 他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传达了什么?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受挫的焦虑?在娃娃家扮演医生,是否是在化解他前段时间看病的紧张情绪? 3. 坚守“支持的立场”:观察的终点是更好的支持。 观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满一本本漂亮的记录册,而是为了改进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好地支持每一个独特的儿童。 三、 实践中的修行:挑战与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挑战。 时间从哪里来? 观察不是要我们一刻不停地拿着本子。我们可以采用“定点观察”与“随机捕捉”相结合。每天聚焦1-2个孩子10-15分钟,其价值远胜于一天无目的的巡视。 如何避免主观偏见?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反思。问自己:我对这个孩子的原有印象是否影响了我今天的记录?我是否不自觉地更关注那些“调皮”或“优秀”的孩子?定期与同事交流观察记录,互相“校准”视角,是很好的方法。 如何让观察成为习惯? 将观察融入一日生活的碎片时间。用便利贴做速记,用手机拍下关键瞬间。让观察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我们理解儿童、与儿童对话的自然方式。
|
||
|
活动课前评 课(活动建议) |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观察,则是这场修行中我们与儿童心灵对话的桥梁。当我们真正学会了“看见”,我们会发现: 那个总是“捣乱”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充满想法、渴望被关注的领导者; 那个默默无闻的孩子,拥有着一个极其丰富和有序的内心世界; 那个我们以为“简单”的撒欢奔跑,背后可能是对身体力量的极限探索和空间感的建立。看见真实的儿童,意味着我们开始尊重生命的本来模样,而不是把我们期望的样子强加于他。这不仅能点亮儿童的生命,也将照亮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职业旅程。 |
||
|
过程确认 |
情况属实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