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从记录到解读——学习故事与活动记录的分析框架》

(2025-10-27 09:00:56)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平阳县昆阳镇万全中心幼儿园 

项目名称

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

项目负责人

陈丽君

活动时间

20251014

活动地点

师幼活动室

活动主题

从记录到解读——学习故事与活动记录的分析框架

陈丽君

参加对象

全体教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及进程

今天我们共同聚焦于一个贯穿我们日常工作始终,且至关重要的话题——如何让我们的笔下的“记录”产生真正的教育价值,即《从纪录到解读—学习故事与活动记录分析框架》。我们习惯了用“真棒”、“真聪明”来评价孩子,却说不清孩子到底“棒”在哪里,他的“聪明”又是如何体现的。这些问题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记录本身不是目的,透过记录进行深度解读,并最终促进儿童发展,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搭建一座从“纪录”通往“解读”的桥梁。

一、 困境与反思:我们为何而“记”?

在深入探讨方法之前,让我们先审视一下当前记录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困境:

1.“流水账”式的记录:

只记录了儿童行为的碎片,这样的记录缺乏焦点和连续性,信息价值很低。

2.“评价”先行的记录:

记录中充满了“他很有创造力”、“她缺乏专注力”等主观判断。这些标签一旦贴上,反而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儿童真实的行为表现。

3.“任务”导向的记录:

记录仅仅是为了完成园所布置的任务,填满表格,而不是出于真正理解儿童的内在驱动。这样的记录是冰冷的,没有灵魂的。

我们必须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为“存档”而记录,转向为“理解”而记录;从记录“儿童做了什么”,转向解读“儿童在这些行为中表现了什么”。

二、 基石与方法:如何有效地“纪录”?

一座坚固的桥梁,需要坚实的桥墩。高质量的“纪录”就是我们解读的基石。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两种强大的工具。

(一) 白描式客观记录:让事实说话

这是所有记录和分析的根基。它的核心要求是:客观、具体、不评判。

怎么做?

  记录言行细节:不仅记“做了什么”,还要记“怎么做的”。包括动作、语言、表情、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

  记录情境信息:时间、地点、环境、在场的其他儿童。这为解读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直接引语优先:尽可能记录儿童的原话。

价值何在:白描记录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儿童的行为。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我们成人的主观偏见,为后续的深度解读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 学习故事:一种看见力量和可能性的记录范式

学习故事源于新西兰,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方法,更是一种看待儿童的哲学观——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 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

1. 注意:捕捉“哇”时刻

“注意”的部分,就是我们运用白描手法,记录下那个让我们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不一定是成功的终点,更可能是孩子努力、思考、探索的过程性瞬间。

2. 识别:解读背后的学习和品质

这是整个学习故事的灵魂,是从“纪录”走向“解读”的关键一步。在这里,我们不再是评判者,而是儿童学习的“解码者”。我们去识别,在这个故事中,儿童展现了哪些有益的学习倾向和能力。

我们识别什么?

  学习品质:

如坚持性、好奇心、问题解决能力、冒险精神、专注等。在上述例子中,我们识别出小雅展现了惊人的坚持性(试了四次)和问题解决能力(想到用舔绳子的方法来固定)。

  身份认同:

“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我的想法是有价值的”。

  知识经验:

涉及物理知识(绳子的特性)、数学知识(序列、空间)等。

如何写好“识别”?

避免空泛的表扬,要紧密联系“注意”部分的事实。你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并乐于分享。”

3. 回应: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回应”是基于我们的“识别”,思考“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它体现了记录的最终目的——支持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三、 构建分析框架:从“故事”到“发展”的系统解读

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学习故事和白描记录后,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将它们串联起来,看到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

1.个体发展的纵向追踪:

   方法: 将同一个儿童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下的多个记录放在一起,寻找其发展的轨迹和模式。

2. 群体发展的横向分析:

   方法: 分析一段时间内班级大多数孩子的记录,发现共同的兴趣和需求。

3. 学习品质的深度聚焦:

   方法: “坚持性”、“合作精神”、“创造力”等关键学习品质为线索,去梳理和分析记录。

4. 与环境有效性的关联反思:

   方法: 将儿童的行为记录与我们创设的环境相对照。

四、 文化与实践:让记录与解读成为教育生活的常态

从纪录到解读,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园所文化的建设。

对教师而言: 它让我们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当我们能读懂孩子的行为,并给出有效的支持时,我们便从日复一日的“看护者”,真正成长为专业的“幼儿教育家”。

对儿童而言: 他们被看见了,被理解了,被欣赏了。这种积极的身份认同,是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

对家长而言: 一份充满细节和真诚解读的“学习故事”,是家园沟通最温暖的桥梁。它让家长看到一个“发展中的儿童”,而不仅仅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从记录到解读——学习故事与活动记录的分析框架》

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从记录到解读——学习故事与活动记录的分析框架》

园本教研暨素养提升——《从记录到解读——学习故事与活动记录的分析框架》

活动课前评 课(活动建议)

我们的笔,不应该只是冰冷的记录工具,而应该成为一束温暖的光,去照亮儿童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们的眼,不应该只看到行为的对错,而应该透过行为,看到背后那个努力、认真、独特的小小灵魂。让我们共同努力,从今天起,更认真地记录,更深度地解读。让我们不仅用笔,更用心,去书写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故事”,陪伴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來。

过程确认

情况属实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陈丽君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