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名称:《神奇的大自然》
一、 主题目标
1.了解土壤的各种属性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与同伴合作,探索泥土奥秘。
2.探索并感受风的存在形式,寻找风,尝试测量风吹来的方向。了解风的各种属性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感受大自然中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和各种属性。了解水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并萌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区域
1.语言区
(1)投放绘本《大风》供幼儿自主阅读。
(2)投放幼儿操作材料第3册,供幼儿自主阅读。
(3)女娲造人
投放《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供幼儿自主阅读后进行故事表演。
(4)风在哪里
继续投放散文诗《风在哪里》中的图片,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并对仿编的内容以前书写的方式进行记录,与同伴交流。
(5)大 风
投放和风或其他自然气象有关的书籍,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在前书写区投放纸、笔,幼儿可以制作宣传海报,如台风来临前我们可以做的准备工作。
(6)望庐山瀑布
提供诗歌图片、古代诗人的帽子、歌曲《望庐山瀑布》及伴奏、录音机等,鼓励幼儿模仿诗人表演、诵读古诗。
(7)晴天好还是雨天好
设立辩论角,提供晴天和雨天能做之事的调查表,鼓励幼儿不断补充相关信息,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开展活动。
2.探索区
(1)风吹过来了:投放幼儿操作材料第3册第9页“风吹过来了”,供幼儿自主阅读,进一步感受风的存在。
(2)小水滴旅行记:投放绘本《小水滴旅行记》、幼儿操作材料第3册第20—25页“小水滴旅行记”,供幼儿自主阅读,了解下雨的原因,感知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3)大
风:投放扇子、小电扇、羽毛、气球等物品,幼儿进行探究,根据风力的大小观察物体的状态。
(4)天气预报:设置一个天气预报站,提供温度计、湿度计、记录纸等,幼儿每天进行记录。
(5)会不会发芽: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发芽需要的时间和外部环境。比较观察种子在有土、无土等情况下的发芽情况。
材料:易发芽的种子,如:黄豆、绿豆等。带土的花盆。透明的一次性杯子。种植泥土(家庭中种植用的泥土)。
(6)气象观测站:尝试观察简易气象仪器的变化,并通过其变化感知天气状况。
材料:温度计、量雨杯、风向标、蒸发盘等。表示天气状况的图卡,如:多云、晴、雨等,可移动。记录表格、笔。
(7)好风坏风:投放龙卷风、飓风、暴风等场景的图片,风灾过后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图片,风力发电、风力帆船、风传播种子等的图片,供幼儿观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风灾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
(8)垃圾填埋及回收利用:提前两个月选择幼儿园内一处不容易被打扰的场所,将玻璃杯、塑料袋、纸袋、易拉罐等生活垃圾埋藏起来并做好记号。
3.美工区
(1)心中的小学:投放马克笔和白纸,供幼儿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图稿。
(2)采访小学生:绘画“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完成后投放到语言区继续进行讲述。
(3)我的文具盒:幼儿观察文具盒的外观及内部的合理摆放情况,自主创作文具盒,并添画文具。
(4)美工:小书包使用《美工》B“小书包”,沿轮廓线剪下图案,折叠成小书包。
(5)美工:时钟使用《美工》B“时钟”,剪下各部分图形,折叠后固定指针,制作时钟。
(6)DIY美劳活动:巫师帽使用《DIY美劳操作材料包》中的相应材料,尝试将扇形纸做成锥形筒,并进行自由装饰。
4.角色区
(1)小动物学本领:投放《小动物学本领》中的动物的头饰,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并进行故事表演。
(2)米米画画:投放故事中的动物的头饰、简单的道具等,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并进行故事表演。
(3)模拟上课
准备:每人自带一只书包及文具用品。
玩法:模拟小学生上课的情境:听到上课铃声响起,立即回到座位上准备上课。请一名幼儿当班长,喊:“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幼儿说:“老师好!”班长喊:“坐下!”全体幼儿坐下。
模拟小学生整理文具:打开书包,取出文具、书本整理好,整齐地摆放在自己的桌子上。
模拟放学的情境:幼儿整理好书包,走到教室门口排好队,跟老师说再见。
5.音乐区
贴烧饼
材料:音乐、视频《舌尖上的开封》。
玩法:全体幼儿拉一个大圆圈围成一个“烤炉”,幼儿手拉手边唱边围圆圈走,选取一名幼儿站在圆圈中间做四处张望的动作。当唱到“尝”时,围圆圈走的幼儿两两相抱变成“烧饼”,中间的幼儿要设法抓到落单的幼儿,而落单幼儿则需要设法不让对方抓到。
四、建构主题网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