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杨爱李老师研讨课教案《守株待兔》

(2014-04-17 15:24:26)
分类: 11、开课教案与评课

《守株待兔》教案

 

 水头五小 杨爱李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2.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6个会认字,并通过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3.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田地里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田地图)你们瞧,春天来了,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在田边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教学“守”,给它组词。

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第123页,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生自由读课文。

2、 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课文中有一句话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用横线把这句话划出来。

3、 交流:

(出示: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自由读读这个句子。句子中的这三个新词你能读正确吗?

1)出示:从此   树桩   锄头

①“从此”   指名读,正音。

②“锄头”指名读,(正音,轻声)

(出示锄头图片及“锄”字)你们看,这就是锄头,知道锄头是干什么的吗?

(除草的、挖土的)。

老师来告诉你们吧。锄头是除草的、翻松土地的劳动工具。种田人都离不开它。

③“树桩” 指名读,(正音  

出示:(树桩图)看看这幅图,谁来记记这个“桩”?(形声字)

“桩”说说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师范写。

④现在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送回句子中。

⑤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

“兔”就是指句子中的——野兔。

“株”稍难一点,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出来。它就是——树桩。

“待”就是——等着。

“守”在句子里虽然没有相对应的词,但是却有相应的话说明了“守”的意思,能找出来吗?——坐在……旁边。

4.对,坐在旁边不就是守着吗?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就是守着树桩等兔子。)

5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板书:种田人)

三、研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研读“为什么等”

过渡:那个种田人为什么要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兔子呢?故事还得从有一天说起。

请大家自由读12两小节。

1、读懂兔子撞死纯属偶然。

过渡:原来那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啊。我们赶快去田边看看。

出示: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 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1) 谁能把那天发生的事告诉大家。指名读。

2)教学词语。

①这句话中的“窜”、“撞”特别难读,你会读吗?(出示卡片,拼读指名读)

②这两个词其实是描写野兔的——动作。

③咱们把这两个动词送回句子中,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可适时点拨:你们注意这只野兔怎么样从树林里跑出来?

(预设:野兔飞快地从树林里跑出来。野兔向闪电一样从树林里跑出来。野兔慌慌张张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师: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

④现在把你自己的体会也融入到朗读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兔子为什么从树林里跑出来,课文中没有交代,也许是猎人的追捕,也许是猛兽的追赶,究竟为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就这一自然段看,有个字与兔子撞死关系很大,这个字就是---窜,它这一窜,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5)野兔撞死这样的事是不是每天都发生?

 师小结: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用“偶然”、“偶尔”来形容。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词,跟老师读一读。(板书:偶然)

2、读懂种田人“白捡”到兔子后的想法。

过渡:面对这样偶然发生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故事中的这个种田人——生读句子。

出示: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1) 白捡是指什么呀?(能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说?)(没花一分钱,没花一点儿力气。)

师小结:原来白捡就是指没花一点儿力气。

2)如果你是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你心情如何?(高兴、开心、乐滋滋……)用文中的一个词儿来说就是——乐滋滋。

3)拓展练习: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他这样的心情呢?(喜滋滋、美滋滋、乐呵呵、乐哈哈、喜洋洋)

 出示练习:乐滋滋   乐呵呵    

老师把这些词语也送给你们,一起读。

4)看着手里拎着这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种田人,你会乐滋滋地说些什么呢?指说。

预设:(哎呀,你看我今天运气真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今天回去得好好吃一顿。/我今天没想到能捡到这么肥的野兔,让我把它拿到集市上卖了,可以换些钱呢!……)

师随机评:看你脸上乐开了花。/瞧把你美的。

5)这种田人他还有个更美的想法呢!

点击变红: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引读:他就这样笑眯眯、乐滋滋地想——(男生读)

不是一天,也不是两天,而是每天都有一只——(女生读)

种田人越想越美,越想越乐——(全班读)

(二)研读“怎么样等”

过渡:就因为这一次白捡到一只野兔,种田人——

1、出示句子: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师:(出示词卡:从此)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谁来读一读?  生:从此。  

师: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生:从他捡到野兔以后,他就丢下了锄头。  

师:他丢下了锄头说明了什么?   

生:他以后不再干活了。他准备不劳而获。板书:不劳而获。  

师:种田的人,他不干活。那他能干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课件出示句1: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句2:种田人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我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读完以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句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个句子没有“整天”,第二个句子有“整天”。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板书:整天)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句子,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来说说怎么不一样了?  

生:第一句没有“整天”,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等。第二个句子有“整天”,就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在那里等着不离开。  

师: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呢?哪个词要重读?  生(齐):读句子。

师:种田人为什么“守株待兔”?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课件出示: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 ——,他想—— ,所以他 ——。)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原因?  

生: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他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所以他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师:谁还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他想这样的好事会天天发生,所以他就守株待兔。  

1)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

师配乐引读: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生接读(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当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生接读      )

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生接读(        

2)师小结:是呀,一早到晚,他什么活也不干,一心只想着等兔子,他是多么渴望得到兔子呀!

(三)研读“等的结果”,明白寓意。

过渡:他就这样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可是,齐读。

1、出示句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出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等着,结果呢?(庄稼全完)

2、假如你从他身边走过,看到他在那边等着兔子的傻样,你会怎么劝他?

3、(自由准备,再全班交流。)

预设:(小伙子,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很难得的事。这样的事不可能经常发生,你还是别等了。)   你不该有侥幸心理,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做经常发生的事情。)

4、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预设板书  (不劳动不会有收获)

5、师小结:哦,同学们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靠运气。得付出劳动!

寓言故事就是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

(四)重现故事。

1、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你能不能看着图片再来讲讲这个故事呢?

自己准备一下吧。

2、谁先来试试?

四、指导书写。

过渡:小朋友今天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也是一种付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接下去就是我们收获的时候了。

1、出示:“此、肥”。

读读这两个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左右结构,都有“竖弯钩”这个笔画)

不同的是?(“此”左右同宽,“肥”左窄右宽)

2、教师示范“肥、此”。

3、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

五、总结,

    这节课,咱们班的小朋友收获了不少的新知识,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认真付出,愉快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