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左传》学习笔记之一
(2023-05-04 16:55:00)
信不由衷,质无益也,此话来自《左传·隐公三年》。意思是如果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什么用处。事情是由同时担任了东周平王的卿士的郑庄公,本来平王已经给予他很高的政治待遇,诸如“剑履上殿”“赞名不拜”等等几乎等同于后来的加九锡,但是雄才大略的郑庄公岂是这么容易满足的?对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平王缺乏基本的尊重。类似于后来的曹阿蛮之于汉献帝。想来平王虽然今非昔比,但是毕竟名义上也算天下共主,不甘被庄公玩弄于股掌之中,于是便将朝政大权偷偷地交给同为卿士的虢公,许多事情便不再通过庄公的签字盖章了。这岂能瞒过聪明绝顶的郑庄公,他气呼呼地质问平王:“陛下(也许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我寤生那样事儿做的让您不满意了?是进贡的特供食品农药残留超标了,还是酎金成色不够?还是选拔的歌舞团员不够漂亮?咋就惹了您老人家?这以后还怎么相处了?既然此地不留爷,我走不就得了么“?平王一看他真生气了,也顾不得天下共主的体面了,赌咒发誓地说:”哪有的事儿?我不是看您最近眼圈发黑,休息不好,想让您少操点心吗?我要是真如你所说的,我是小狗”。庄公嘿嘿一声冷笑道:“赌咒发誓管什么?要来就来点真格的,咱们交换人质。我儿子忽到您那,您的儿子王子狐由我带回,如果我违约,我儿子认打任罚,悉听尊便,如果你的儿子做事不妥,我也就替您管教一下,咋样?”这时早就威风不再的周平王只好同意,从此,他的权威更降了一大截,因为天子去和诸侯交换人质,这不相当于天子变成诸侯了吗?
后来,平王在憋憋屈屈的日子里,大约是肝气不舒,早早一病呜呼了,即位的接班人真就把朝政大全交到了虢公的手上,气急败坏的郑庄公竟然在麦收时节,派了自己的大夫祭足率领军队抢收了东周王朝温地的小麦,又在秋天割了成周的谷子,从此周郑算是彻底的掰了,连表面的尊重也没有了。
后来的君子对此颇为感慨,认为“信不由衷,质无益也“,一开始就没有诚意,定盟约也好,交换人质也好,不过是废纸一张,假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办事儿(明恕以行)再用周礼加以约束,(要之以礼),虽然没用人质,谁又能挑拨离间他们的关系呢?(虽无人质,谁能间之?)
这种一开始就不抱有诚意的盟约也好,交换人质也好,随之背信弃义,忘了初心的事儿比比皆是,绵延千载,不绝于耳,今天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哪有那么多信誉可讲?诚信二字早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了,一种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