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集体备课:小班语言:《幸福的“叮咚”》

(2022-04-24 14:38:0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师集体备课

小班语言:幸福的“叮咚”

活动目标:

1.理解等待家人的原因,尝试猜测叮咚声代表的幸福含义。

2.能用“××回来了,可以……”“要等××回来一起……”的句式表现生活中其他相互关爱的事情。

活动准备:

1.绘有圆桌的底板两张(其中一张圆桌旁边画五把椅子),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第1册第2—7页“幸福的‘叮咚’”。

3.挂图1号。

活动过程

一、我们家的晚餐

     教师出示绘有圆桌的底板,幼儿自由讨论自己家里的晚饭时间。

教师:你们家吃晚饭时,都有哪些人一起吃?

提示: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将人物逐一记录在圆桌旁边,为后续的故事作铺垫。

二、幸福的“叮咚”

1.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饭熟了,要等家人一起吃”的情节。

教师:瞧,妞妞家也要准备吃晚饭了,他们吃晚饭前会发生些什么事呢?让我们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述故事第1—2段。

教师:饭做好了,为什么奶奶却不让妞妞吃?奶奶是怎么说的?

3.师幼合作表演门铃依次响起的情节。

教师: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都有谁回来了?他们是怎么说的?请你们分组合作表演一下这里的场景。

提示:本环节合作表演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学说故事对话,理解家人相互等待的情节。表演过程中,教师在幼儿学说“是××回来了,可以吃饭喽”“要等××回来一起吃”的对话时,可引导幼儿回忆一下不同角色(爷爷、妈妈)回家时的典型动作(如放下拐杖、拎包,脱下外套等),在表演中理解妞妞每次听到门铃响起的欣喜与被告知还要等待的心理落差。

4.教师讲述故事第3—4段,幼儿自由猜测妞妞等待的心情。

教师:家里人还有谁没回来?已经等了那么长时间,如果你是妞妞,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提示:本环节的角色代入,旨在使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等待家人用餐与自己已经很饿了的故事冲突,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叮咚”声的幸福含义。

5.教师讲述故事第5—7段,引导幼儿体会经过等待后开饭的幸福感。

教师:“叮咚”“叮咚”门铃又响了,你们猜,是谁回来了?

提示: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将故事中的人物逐一粘贴到画有五张椅子的圆桌旁边。最后一个问题时,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椅子的数量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人已经到齐,马上可以吃饭的结局。

教师:爸爸回来后,终于可以吃饭了!你猜这时候家人会和妞妞说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猜一猜吧。

三、完整倾听故事一遍

师幼共同阅读挂图1号或幼儿操作材料第1册第2—7页“幸福的‘叮咚’”。

教师: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幸福的“叮咚”》,听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个门铃声是幸福的叮咚?

提示: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能让他们馋涎欲滴的东西,鼓励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等待自己的好伙伴,一起享受美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