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崧舟之《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有感——朱爱珠

(2013-05-19 14:40:56)
分类: 教师读书心得与体会

读王崧舟之《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有感

 有幸在网络上拜读了 王崧舟老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体会了阅读教学指向文本之妙。王老师以《长城》为例,为我们解读了文本背后的秘妙。王老师从《长城》这个文本的结构、章法、语言、基调、顺序、句法、奇迹、图腾、主题、长城等十个方面阐述了《长城》这个文本的秘妙。特别是在解读长城文本的语言时,讲到文本的语言平时精确,他给我们解读了“站、踏、扶、很自然”等词语,这些词语虽然很平实,但写出了人们站在长城上的那种崇敬、庄重、肃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这些词换了任何一个都表达不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所以作者用词精确。王老师的解读之深刻真让人佩服。

听了王老师的解读我觉得过去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浅层次的,没有去深刻挖掘隐藏文章语言背后的创造和价值。听了王老师的报告,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很好地上好阅读课,就要下功夫去解读文本,不但是文本表面的东西,还有文本背后的秘妙。以下就来谈谈本人肤浅地阅读文本教学的体会。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就是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呢?一个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的伟大,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作者经常都在关注猫,难道这不是因为喜欢它吗?

(三)解读关键句。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要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甚至误导学生的现象。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师:噢?你是个很有见地的孩子,能说说你的独特感悟吗?生:像苹果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我觉得他们既好看又实用,比花生那样的人更好!老师眼睛一亮,表扬说:你的见解真独特。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1:外表不好看,用人单位不欢迎,找工作困难。生2: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种用处,起码让别人看了赏心悦目。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值得肯定。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二)解读文章题目。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地进入文本的内容解读,为深层次的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鲁教版三下册第七单元,这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仔细观察,发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们注意了它,我们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线索、或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确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这无疑对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体验文本

阅读文本,读者就会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所以每一个人与文本对话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小学生处于六到十二岁这一年龄段,他们与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生活阅历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体验文本,往往会把课文读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这一文本,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解读,除了能体会到作者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从而分别从强烈的求生欲、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角度强化了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还能体会到这三个例子是有关系的,前两个关于飞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说明了它们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让他们体会第二层就有点拔高了。因此,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考虑,我们应重点引领孩子体会第一层。同时,我们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维去体验文本,才能更切实地体会到,哪些会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最容易出现的疑问。真正把握好这一点,我们才会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也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