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目化课堂展示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22-11-02 18:06:55)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导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天平,人往往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但是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内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笔下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故事中的人物会如何抉择。

 

二、 整体感知

1.回顾文体常识

2.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分别按实际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小说叙述的顺序复述故事。)

 

三、一字立骨

在阅读中,一字立骨法,是解读文意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妙。即抓立骨之字,因一字之功,贯通文意,旨意毕现。

因此,在课前,我们发出了征集令,为本文寻找立骨之字。征集令发出后,老师收到了同学们的反馈,可谓是精彩纷呈。(苦悲钱难变)其中有一个字更是让金老师眼前一亮,禁不住拍案叫绝!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入选理由。

一字立骨:因一字(词)之功,贯通全文,旨意毕现。抓立骨之字,是解读文意的一种方法。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知道“勒”本义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作为动词,它的第一个意象就是“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我就取其约束之意,为这篇文章立骨,只不过在这篇小说中,被勒的不是马,而是人!

谢谢你的精彩发现!今天,就让我们借用她的发现来展开这堂课,用“勒”字为《我的叔叔于勒》立骨。

 

第一部分:于勒之“勒”

我们首先看于勒,于勒被什么所“勒”?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出示原文——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分析:行为不正,糟蹋钱,吃光自己应得的遗产,占用父亲应得的遗产。透过于勒这些行为,我们能判断出他是一个好吃懒做且不懂节俭,没有长远打算的人。而这些行为背后的根源,正是人物的性格,于勒被打发到美洲,不能说哥嫂冷酷无情,那其实是哥嫂无奈的选择。

我们接着再看于勒——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是真的吗?能从文章中找到佐证吗?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船长:“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

通过于勒的信中叙述,通过两名船长的侧面佐证,我们可以确认,于勒曾经富过。

我们再看在船上看到的于勒:

父亲眼中的于勒: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

船长眼中的于勒:"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于勒?

落魄不堪,穷困潦倒。

分析:于勒心中有亲情,有悔改之意,有感恩之心,可是现在他已经穷困潦倒,落魄不堪,即使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他也没有了回家的勇气,也没法面对自己的哥嫂。

分析:归根结底,于勒的悲剧来自哪里?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于勒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好吃懒做,不知节俭的性格让于勒从富有一下子又一无所有。于勒是被性格所勒。不能改变性格,他心中的亲情,感恩不能成为他心中的慰藉,而只能成为他午夜梦回时候的折磨。

 

第二部分:菲利普夫妇之“勒”

菲利普夫妇被什么所“勒”?

原文再现: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解析:

刚刚够生活——说明经济状况不好,暗含着没钱去浪漫;父亲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很晚”说明工作工作持续时间长,工作很辛苦;办公室,说明父亲的身份是个小办事员。我有两个姐姐,一共三个孩子,说明家庭负担重!

原文再现: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解析:这段具体地阐述了家庭的拮据,不敢让人请吃饭,买减价的底货,自己做衣服,买花边计较价钱。生存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拮据的生活成了“勒”在当家人——菲利普夫妇,尤其是飞利浦夫人身上一道无形的枷锁。这是生活之勒

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这是人的正常心理!身处社会底层的小办事员家庭,也想有人请吃饭,也想不买拍卖的底货,也想拍特别定制的长袍,也想过上挺直腰杆的生活。

就在这时候,于勒叔叔来信了!被生活所勒的菲利普夫妇如获至宝,他们称之为福音书!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封信的内容——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两封信,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你能发现其中的漏洞吗?

漏洞一:第一封信说赚钱,想赔偿父亲的损失,竟然两年没有行动,很人人生疑,究竟两年中发生了什么。

漏洞二:既然买卖好,为什么要到美洲做长期旅行?他的买卖谁来打理?

漏洞三:既然能到南美洲做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回哈佛尔看看哥嫂,兑现承诺。

漏洞四:到南美洲旅行就不能哥哥和嫂子写信了吗?为什么先声明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漏洞五: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那此时的于勒究竟发财了还是没发财呢?

根据上下文和我们刚才的研讨,我们不难发现,于勒发过财,现在又变成了一个穷光蛋。

我们都看得出来,你们觉得菲利普夫妇能看出来了吗?

解析:

1我觉得菲利普夫妇一定看出来了!他们也看出来了,因为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哪怕只有一点希望,他们也愿意守着!

2.我觉得菲利普夫妇可能没有看出来,因为当一个人执着地守着他内心的信念的时候,她会自动屏蔽点其他的东西,而生活在这样的美梦里。菲利普夫妇就是这样的人。在苦水中浸泡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的信看成了救命稻草。

我们书中是怎么写的,我们一起看下面两段文字——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解析:“每个周日”“衣冠整齐”“栈桥散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家人,尤其是菲利普夫妇的内心和表情。可以有一个词来概括。

神采飞扬、神采奕奕,满面春分,如沐春风,志得意满,神气十足,昂首阔步,踌躇满志,谈笑风生,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正是一家人精神最高贵的时候!贫穷并不妨碍追求高贵,这不仅仅是虚荣!

只是一个“唉”字,深深锤在每个人心上,在等待中究竟无数次失望过。多少次啊!好在还有希望!

只是一个“竟”字,连父亲在无数次失望之后,也觉得希望越加微芒,但是他心中还在盼着奇迹的发生。

【朗读指导】这里要读出接近于无望的希望,这无望和希望都来源于于勒的信!

所以,菲利普夫妇的第二个“勒”,是名利之勒,名缰利锁,他们沉浸在虚幻的飘渺的那种高贵的追求中,不愿醒来。

我们不能嘲笑他们,因为我们根本笑不出来。因为追求美好,追求高贵,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啊,有了于勒这封信的加持,他们微茫的愿望变得如此切近,他们怎么会不奉若神灵,视为福音书啊!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贫穷就去鄙夷甚至想当然地想去剥夺勒他们追求高贵的行为,那是一种残忍。我真希望菲利夫妇遇不到于勒,这样他们的美梦可以坚持的久一点,再久一点!

此刻的我对他们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此时的我也只能发一声,长长的叹息,唉——

于勒被性格所勒,菲利普夫妇被生活和名利所勒。但是菲利普是那么勤劳,菲利普夫人是那么节俭,他们本该有更好的生活!当一个人,一家人靠勤奋靠节衣缩食仍不能满足温饱的时候,那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质!

我们来看当时的社会——

(出示背景材料)小说发生的时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来临之时,在这一时期,女工受到资本家的压迫剥削,非常严重。菲利普家的女人们想要外出工作来改善生活状况,是不可能的。这等于将自己送进地狱之门。所以全家都得依赖菲利普微薄的薪水,支撑所有的开销。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完善的劳动法,女工的待遇乃至整个社会的工人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贫穷才会迫使菲利普夫妇趋利避害,带全家躲于勒。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并且悲剧还在继续上演中。

于勒被性格所勒,菲利普夫妇被生活被名利所勒,然而真正支配他们命运的是当时的社会,这是一道最根本的,无形的枷锁!身在每个人都都逃不掉,挣不脱。

 

如果说还有一个人还来不及被生活、被名利、被社会所勒,那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揣摩句子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有何作用?

反复强调,包含讽刺意味,凸显对父母六亲不认行为的不赞同和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

从中可窥见是一个怎样的人?

若瑟夫:天性正直善良、涉世不深,没有被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金钱关系腐蚀的少年。

若瑟夫这一人物的作用?

小说中的叫若瑟夫,作为叙述者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的角度叙述的。在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爱憎、喜怒和哀乐。对若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从而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被金钱支配的冷漠。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么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