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导向的孩子更容易受伤
(2025-07-01 09:52:04)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专家讲堂 |
同伴导向的孩子更容易受伤
文-[加拿大]戈登·诺伊费尔德
有一次,我在儿子的高中食堂吃午饭,很惊讶地发现那里的气氛竟然和青少年监狱食堂的氛围有些相似。餐厅里这群青少年的仪态、手势、语气以及与同伴的互动方式都很怪异,他们努力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的模样,好像什么都伤不到他们。但在我这个成年人看来,他们的自信里透着逞强,一方面让人感觉无懈可击,另一方面又给人肤浅的感觉。
青少年的朋友圈文化,终极标准就是“酷”,而这种酷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做到完全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朋友圈中最受崇拜的人,一定是那个假装不惊慌、不害怕、不害羞的人,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必然是“没关系”“不在乎”和“无所谓”。
那些能正常体验到情感,能感受到伤心、恐惧、失去和被拒绝的孩子,为了避免自己被嘲笑和攻击,在同伴面前慢慢学会掩饰自己,并最终发展成一种逞强心理。逞强心理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这种逞强心理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会造成影响,比如:丧失好奇心,不会无拘无束地发问,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缺少创造力。其中最深刻、也最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的影响,则是渴望在学校在内的任何场所都能坚强,不被伤害。有这类心理的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情感需求正常使用心理防御机制。
感知不到脆弱,也是一种心理创伤
很多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创伤过后就再也体验不到情感,也感受不到自己的脆弱。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心理创伤数量太多、程度太强,以至于丧失了知觉,习惯用逃避脆弱来武装自己。孤儿、多次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孩子、经历过失去亲人或受过虐待和忽视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种极端的情感冷酷。之前经历过的种种创伤,让这些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强大的防御心理机制。
然而奇怪的是,很多孩子并没有经历过任何创伤,却也会有相同程度的防御心。他们似乎也都会封闭自己,表现得很冷酷,以免受伤害。经历不同的两类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相似的情况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两个概念:“抵御脆弱”和“逃避脆弱”。两者都指的是人在被脆弱感控制后,大脑做出的本能抵御反应。不过,这种抵御只是大脑在抵御脆弱的感受,不是真能抵御住脆弱本身。现实是,大脑是无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的,最多只能让他们感觉不到受伤。“抵御脆弱”和“逃离脆弱”的原理,就是用大脑去除感觉,断开孩子与创伤感之间的联系,以弱化他们对创伤的感知。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这种情感麻木,但是,当孩子的这种情感麻木不是一种临时的反应,而是变成一种持续的状态时,就会对脆弱产生下意识的抵御心理。
比起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创伤。而受伤的结果就是: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会选择逃避脆弱,产生防御性的冷酷和无所谓的态度。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失去了天生的抗压保护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之所以更容易受伤,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天生的力量源泉和自信心,没有了抵御伤害和疼痛的情感屏障。
除了重大创伤之外,孩子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伤害:被忽略、被排挤、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没人支持、没人喜欢、被羞辱或者被嘲笑。保护孩子抵御这些压力冲击的最佳屏障,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只要孩子不依恋那些蔑视自己的人,受到伤害的概率就相对较小;即使在遭受别人的奚落后受伤流泪,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会很短。依恋父母的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发出的信息和指示。所以在遭遇打击或者伤害后,他们会先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或指导,然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只要是亲密的,即使发生再糟糕的事,因为有父母的保护,孩子也不会过于悲伤。总之,对父母的依恋可以保护孩子的情感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
一位父亲跟我讲述了他儿子布拉登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那件事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依恋的强大力量。“布拉登想在社区联队里踢足球。第一天训练,球队中大一点儿的孩子对他各种为难。听到那些孩子奚落嘲笑我儿子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保护欲超强的爸爸,很想冲过去教训一下那些少年。但这时,我看到布拉登挺直了小身板和他们对峙。他把双手放在背后,抬头挺胸,对着那帮孩子说:‘我不是愚蠢的笨蛋!我爸爸说我是足球运动员。’”
这位父亲对孩子的评价,比他直接出手更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心里,父亲的认可意味着孩子的内心被看见了,让他可以忽略其他孩子对自己的侮辱。相比之下,不依恋父母的孩子因为内心没有被看见,也就不具备这道保护屏障。
当然,这种依恋也会有另一方面的作用。对父亲的依恋,可以保护布拉登免于在人际交往中受伤,但也会让他对父亲的言行非常敏感。一旦父亲贬低、羞辱、蔑视他,内心的欲望被蔑视和压制,他就会彻底崩溃。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会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容易受伤,另一方面则会保护孩子在其他关系中更有韧性。这种依恋会展示出内外两方面的作用:关系内脆弱,关系外坚强。依恋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会伤害你的人”和“不会伤害你的人”两类,它既是一道屏障,又是一把利剑,而这也体现了人类生存的两大主题——依恋和脆弱性——是齐头并进、息息相关的。
作为父母,首要任务是保护孩子不受身体上的伤害,但更重要的是看见其内心,从而有力地保护孩子。虽然心理上的创伤没有身体上的那么明显,但受伤的可能性却更高。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因为依恋关系而受伤,更别说那些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他们更需要亲密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孩子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强大的动力,然而也是最容易让他们受伤的原因。依恋是一个脆弱的领域,孩子越依恋一个人,就越可能受到伤害。这也能帮我们找出同伴导向的孩子更容易受伤的第二个原因。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伤害
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容易受伤;而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被同龄人伤害。孩子在失去亲子依恋的屏障保护后,会对其他孩子的行为和言语变得高度敏感。可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毫无忌惮、体贴与文明可言的,当同伴取代父母的位置后,这种肆意的交流很容易击垮孩子的理智和情感。想象一下,我们这些成年人如果每天都要面对朋友的背叛、疏远、蔑视,将会如何应对?这样一想,就能理解为什么与同伴关系亲密的孩子在受到伤害后会选择封闭自我了。
孩子被同伴拒绝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其中自杀率的飞速增长,尤其让人触目惊心。
当心理医生的时候,我接待的第一个病人是一名成年人,他曾在小学受到同龄人的虐待。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让他做替罪羊,不断地找他麻烦。慢慢地,他患上了很严重的强迫症,无法正常生活。
比如,他不能忍受任何和数字57相关的东西,因为1957年是他被同伴虐待最严重的一年。如果生活中出现这个数字,他就要进行复杂的驱除仪式,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许多像他一样儿时被人当作出气筒的孩子,都被同伴的排斥和虐待深深伤害了。
导致上述问题的罪魁祸首是来自同伴的拒绝。拒绝的形式包括孤立、排斥、侮辱、奚落等,而无论是哪种拒绝,都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旋涡中。很多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没有朋友或者不被同伴尊重,但这种恐惧掩盖了两个关键问题:让孩子变得如此脆弱的最主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对脆弱如此敏感?
让孩子变得脆弱的是依赖情感出了问题,而不是同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言行。透过表象看到内里,我们才能发现原因。很多人只关注同伴带给孩子的影响,却看不到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是父母,父母的认同对他的幸福感就至关重要。一旦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心理欲求不被理解和看见,孩子的自尊心会遭遇致命的打击。亲子关系不牢固时,孩子不仅失去了可以保护自己的盔甲,同时还往同伴手里递了一把剑。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被压垮,内心的伤痛也是普通孩子难以承受的。
保护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培养他对成年人的依恋,即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美国曾进行过一项研究,从80个社区里选取了9万名青少年。研究发现,情感上高度依恋父母的青少年很少出现吸毒、酗酒、自杀、施暴或者早期性行为等问题。换句话说,这类孩子因逃避脆弱而出现问题的危险会大大降低,而保护他们的正是他们和父母之间牢固的依恋关系。在父母的保护下,他们坚信自己的脆弱会被看见、被理解,因此抑郁情绪会得到缓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利叶斯·西格尔是研究年轻人适应能力课题的先驱。结合全球范围的相关研究,他发现:保护孩子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生命中有一个有魅力的成年人,一个他们认同并能给予他们力量的人”。西格尔还说:“亲子之间如果没有一条坚不可摧的关怀纽带,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无法表达脆弱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易受伤的第三个原因,是每当孩子表现出任何脆弱,都会受到那些已“百毒不侵”的同伴的攻击。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对青少年暴力犯进行心理辅导时,我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放下戒备,感知自己的创伤。一个疗程成功后,他们会卸下防备,感知到一些潜在的伤痛,表情放松下来,眼神柔和,眼睛里开始有了泪水。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多年来第一次流泪。尤其对那些不习惯哭泣的孩子来说,泪水对他们面部表情和眼神产生的改变更加明显。
一开始,我没想那么多,治疗结束后就把他们立刻送回房间。但是,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孩子脸上明显都写着“脆弱”两个字,会引起其他狱友的注意。这时,那些逃避脆弱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攻击这些刚哭过的孩子——他们像攻击敌人一样,攻击那些面露脆弱的孩子。很快,我学会了对孩子采取保护措施,确保他们的脆弱不被别人发现。很幸运,我的办公室隔壁就是厕所。有时,为了不让人看出他们曾哭过,他们会在里面花上一小时冲脸。即使他们的防御心理已经没那么强了,还是要装出一副不会受伤的样子,以避免遭受更多的伤害。因此,我的部分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区分什么是伪装的坚强,什么是内在的脆弱防御机制:前者是为了避免二次伤害,后者则会阻碍他们感知自己的情感。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同样会有类似情形出现。脆弱的孩子通常会被攻击,不是被拳头攻击,而是被言语羞辱。因此,很多孩子很快就学会掩饰自己的短处、敏感、脆弱,以及惊慌、恐惧、焦虑、需求甚至是好奇心。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不能表露出自己被对方的取笑伤害到了。
卡尔·荣格说过,我们在自己身上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往往最容易拿来攻击别人。如果我们的弱点是脆弱,每当我们感知到它的存在时,就会拿来攻击别人,即便对方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孩子惊恐的表现会招来同伴言语上的奚落,比如被叫作“胆小鬼”。泪水会带来嘲笑,好奇心也会遭到同伴的白眼,或是被人称为“怪咖”或者“傻瓜”;而表现出脆弱可能会一直被取笑。在习惯掩饰脆弱的人面前,诉说自己遭受的伤痛或者表现出在乎某件事,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和情感麻木的同伴在一起,任何敞开心扉的表达都很可能被他们攻击。
(摘自《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经北京正清远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