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课外竞争中享受乐趣并获得成长
(2024-12-02 14:34:46)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专家讲堂 |
让孩子在课外竞争中享受乐趣并获得成长
文-[美]杰西卡·莱西
小时候我很喜欢运动,感觉能够从中找到自我,于是现在也让女儿去尝试运动。刚开始我很兴奋,以为女儿也能像我一样在运动中找到对自我的认同,但是结果却刚好相反。因为无论什么运动教练都喜欢搞比赛,而女儿只是单纯喜欢运动,并不是很想比赛,所以为了团队的成绩,教练就不太愿意让她参与,也不愿意更多地辅导她。其他孩子怕她拖后腿,都不愿意跟她一队。女儿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后来,我们去报了体操课,但发现来这里的孩子都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训练的,女儿同样跟不上,又一次觉得自己落后了。本来她想试试不同的项目,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可是每个项目的气氛都那么严肃,竞争都那么激烈,以至于到现在她什么也没能尝试成功。她才9岁,9岁不正是尝试各种运动项目、寻找自己爱好的时候吗?可她却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晚了。这太令人沮丧了!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本来可以单纯开心、轻松长大的孩子成了失意者。作为家长,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并有所行动。
兴趣班变压力班
如今,对于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来说,上兴趣班不是为了乐趣和锻炼,而是为了给各种考试做准备。兴趣班变成了“压力班”。
心理学家理查德·韦斯伯德认为,上兴趣班本是一件好事,孩子们能在兴趣班中学到很多东西:同理心、欣赏他人等,前提是每个人要各司其职,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带给对方。在《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一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这种观点:
竞技体育能让孩子学习到很多东西。在挑战的过程中,即使双方看起来针锋相对,也可以欣赏对手的技能;即使队友比较弱,也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优点;即使教练在关键时候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可以学着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善于向任何人学习,有助于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品格,使他们学会不只是考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也要客观看待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除此之外,类似体育运动这样的课外活动还能促进亲子关系,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时机。现在很多亲子活动都有大量开车出行的机会,在轻松愉快的旅途中,孩子更愿意与家长探讨一些平常比较难开口的话题,真诚、不设防地吐露心声。这是一个倾听孩子吐露失落、疲惫、热爱或者反感等内心感受的机会,是一段宝贵的亲子时光。
可以跟孩子一起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比如看他们打比赛,不必为他们表现不佳而过于焦虑。只要孩子在赛场上努力了,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有意义。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场外为他们鼓劲,跟他们一起享受这种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放松一些,守好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孩子负责比赛,你负责欣赏比赛。兴趣班不功利,家长不焦虑,孩子就可以无压力。
压力家长现象
心理学家温迪·格罗尔尼克说,现在的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称为“压力家长现象”,也叫PPP现象(PressuredParentsPhenomen
PPP现象是一种本能的焦虑反应。当孩子面临学业、体育、社交、艺术等方面的激烈竞争时,我们的“生理逻辑控制电路”就会启动,从而引发焦虑反应。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巨大压力,大到会使我们坐立不安。直到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了百分百的保障——已经被某个极具吸引力的学校录取,或者已经荣获学校管弦乐队的一个席位,或者已经加入了大学校级运动队——我们才能安定下来。
只要看到孩子在承受压力,这种焦虑就会随时启动——哪怕孩子的压力只是回击一个高高飞起的羽毛球,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都会启动。就算此时大脑告诉我们孩子没有什么危险,我们的身体仍会呈现高度警觉的状态,我们的皮质醇水平仍会飙升。一旦PPP现象启动,家长的压力荷尔蒙就开始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想安静下来谈笑风生或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都太难做到了。PPP现象的出现是个危险的信号,它会升级我们的情绪反应,加重我们的危机感。所以,当我们在场外观看孩子比赛,本能焦虑开始加剧时,要提醒自己:客观地看待这一切,这只是一场游戏,放松。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头埋在膝盖中间让自己平静下来。孩子参加任何课外班的初衷都是为了娱乐、锻炼,并从中收获技能和团队合作的宝贵经验,这个最初的目标不能改变。
格罗尔尼克解释说,PPP现象不仅会影响孩子,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妨碍他们体验失败、走向成功,还会疏远亲子关系。
那么,是什么给了家长这么大的压力,导致他们这么焦虑呢?原因之一就是竞争。
教养与竞争混在一起,实在是再糟糕不过的组合,尤其是家长让自己的几个孩子互相竞争。丹尼尔·平克在他的《驱动力》这本书中说,工作团队应该是一个“非竞争区域”。“让同事之间相互竞争,以此来激发他们提高业绩,这种做法几乎是徒劳的,而且往往会损伤员工们的内驱力。”在家庭范围内就像在办公室和教室里一样,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境下,运转效果反而最好。
因为竞争会导致过度教养,即便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奖杯或者奖学金,仅仅是为了获得认可,也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邀请几个亲子组合(妈妈和孩子)完成一份主题为“关于我”的问卷调查。这几个亲子组合被分成两组,组织者告诉其中一组,这个问卷调查只是一个趣味活动;同时,告诉另一组的妈妈待会儿她们孩子填的表格,将由另外一组孩子来评级。第一组的妈妈因为心里没有孩子将被评估的压力,所以只是坐在一边,看着孩子自己填写表格;而另外一组的妈妈不断地左右孩子的答案,让他们填写有助于提升形象和受欢迎的答案。
导致第二组妈妈过度管教的原因,无非就是孩子将会被评价,将会被拿去与别的孩子做比较,所以说是竞争导致了过度教养。现在想象一下,同样是这一组亲子组合,五六年之后,在一场大型足球展示巡回赛上,妈妈们坐在场外看教练们根据孩子的能力记录成绩。这时,大学录取名额、奖学金、体育事业都在前方摇摆,能不能获得成功还不知道。于是,竞争的大门顺理成章地敞开,这些家长的焦虑则喷涌而出,以各种形式表现在对待孩子、教练、其他家长、运动员的态度和方式上。
同样,奖杯、奖章、奖学金就像诱饵一样在孩子眼前晃来晃去,让他们在运动中不断争夺、拼尽全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团体运动,也不大可能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相反,还会加剧竞争和焦虑,损坏孩子的内驱力。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家长用奖赏换取孩子的“乖”表现时,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同样,奖杯、奖章、奖学金这些奖励,也会损害孩子参加运动和其他娱乐活动的积极性。
我不是说要完全消除竞争和奖励,而是说即便是给每一个上场的孩子都发奖品,也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造成不利影响。不能让过激的竞争驱动力伤害孩子的运动精神、临场表现和内驱力,家长需要在其间找到平衡点。
我请教过自由滑雪运动员汉娜·科尔尼(曾两次荣获奥运会奖牌),问她什么样的家长堪称理想的支持自主型家长。她说:
运动场外,支持自主型家长从来都不会焦虑得大声咆哮。他们就坐在那里安静地观看。当孩子赢了比赛激动开心时,他们坐在那里;当孩子输了比赛伤心难过时,他们依然会坐在那里默默支持。孩子可能会受伤,可能会坐冷板凳,甚至会被裁掉,支持自主型家长从来都不会在这个时候露出失望或沮丧的表情,只会默默倾听孩子的委屈,并且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找到积极的元素。
在我10岁时,父母用一条足球短裤贿赂我学习踢球,让我坚持参加第一周的训练。但真正让我坚持下来的,是第一次进球对我的鼓舞,那一刻的感受我到现在还无法忘记。这才是我从事体育运动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就专心投入到了体育运动,而我的父母一直守候在那里。为了我的滑雪事业和弟弟的曲棍球事业,他们付出了很多:他们会在我练习时为我拿着音箱,让我在完成规定动作和编排动作时能听到我喜欢的音乐;还会为我从课本上誊写题目,方便我在去比赛的路上完成作业。他们很支持我,却从来不强迫我。当我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后,怎样向前走是我自己决定的。如果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那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这就是我理解的支持自主型家长,他们从来不会鼓励孩子盲目竞争,但有了竞争,他们也不会过于焦虑。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失败时他们能安心陪伴,默默支持。
成功的场外家长行动指南
要成为能帮助孩子在失败中找到积极元素的家长,该如何去做?我曾在采访时询问汉娜·科尔尼和其他运动员,以及一些教练和运动员家长:“当一场比赛结束后,无论输赢孩子都能有所收获,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他们给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只做家长,不做教练
在运动场内外,家长只需扮演好家长的角色,不要对教练的工作指手画脚,除非你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安全威胁;在赛后开车回家的路上,不要抨击教练的决策或者裁判的裁决;不要坐在家里客厅的扶手椅上充当教练的角色。关于如何帮助孩子进步、让孩子在训练或比赛中表现得更好,以及如何避免受伤等问题,你可以随时跟教练沟通,但不要干扰教练的决定,也不要讨论队里其他孩子或者团队策略。至于孩子在每一场比赛中能够上场多少时间,更是只有教练才能决定的事。
永远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教练的坏话。那样做会破坏孩子对教练的信任、尊重和信心,从而让他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同意你的看法,就会对教练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他认同教练,就会对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你对教练不满,可以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直接与教练沟通。
2.不要要求孩子去完成你的梦想
不管童年的你在棒球、足球或国际象棋方面多么有天赋,获得过多么辉煌的成绩,也不管你多么热爱某项运动,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从事多么遗憾,你都应该明白那些辉煌或遗憾是属于你的,你没有权力要求孩子重现你的辉煌或弥补你的遗憾。也许你是发自内心热爱棒球,可以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就把波士顿红袜队(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球队之一)的连体服盖在他身上,但仅限于此。你不能强迫他去热爱你的热爱,因为人类无法克隆,尤其是人的精神。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渴望、抱负和梦想,他应该找到属于他的梦想,而不是“继承”你的梦想。
3.滋养孩子的成长型心理模式,给试错留出足够大的空间
从事运动行业是非常艰苦的一条路,难度会随着孩子参加的比赛级别不断上升。专业滑雪运动员和极限运动员卡洛琳·格莱希说,当她从业余运动员转为专业运动员时,感觉特别难,因为那时她拥有的是固定型心理模式。
以前我的父母一直说我很棒、有天赋,凭着天赋,我从来没在运动上遇到过什么困难,吃过什么苦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我很少去挑战困难。那时有一个像跳台滑雪之类的动作,我认为自己根本做不到,于是不想去尝试。但当看到别人做这个动作且成功了的时候,我又非常羡慕。后来我决定尝试这个动作,才发现我做不到是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体操课。于是我去学习体操,虽然很难,但最终成功了。所以,从事体育运动必须放下自己的固定式心态,想做什么就去尝试,能做到几分就做几分,以这个为起点,不懈努力。
格莱希之所以能够从众多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她明白最初的失败是走向最终成功的必经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一步步跌倒,才使得成功的一刹那显得那么珍贵、那么令人满足。
(摘自《允许孩子犯错:相信孩子有变得更好的能力》,经北京正清远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