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芳:给孩子高质量的陪读

(2024-07-05 10:12:44)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本刊专访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读

——王芳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王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儿童主体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父母课堂:如今,陪读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请问,常见的家长陪读形式有哪些?

王芳:从广义上讲,陪读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学习生活的一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陪读形式多样,比如,有的家长陪着写作业;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就读的学校离家路程远,为了不让孩子住校也不浪费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于是专门搬到孩子学校附近居住陪读;还有少数家长甚至会走进某些培训班的课堂,陪着孩子上课。

父母课堂:可有时候如此辛苦的陪读并没有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反而会被孩子说是“监工”。为什么家长花费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却并不领情?

王芳: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社会中主要存在着生活陪读、监督陪读、攀比陪读和盲从陪读等四种不合适的陪读方式。出现家长辛苦陪读但收效甚微,还不被孩子理解这一现象,可能就是因为家长采取了上述四种陪读方式的一种。

父母课堂:采取这些错误的陪读方式的家长,都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王芳:采取生活陪读这种方式,往往是因为家长不放心孩子的独立性,便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零距离、无微不至的关怀。

监督陪读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自觉性不放心,生怕他不学习、沉迷网络和游戏,更怕孩子变坏,便昼夜监督孩子,陪孩子走到校园,接孩子回租住房,以保证孩子离校后时刻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攀比陪读就是家长出于攀比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陪读,我的孩子也该有,于是即使硬撑着也要坚持陪读。

盲从陪读则是出于盲目从众的心理,少数家长看到邻居、朋友都在陪读,便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孩子的需求,也随之加入陪读者的队伍。

父母课堂:这些不恰当的陪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王芳:一是家长过度参与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当前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来说不可或缺。于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有些家长甚至全职照顾孩子,全身心地陪读,这让孩子倍感压力。另外,因全部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很多家长往往把握不好陪读的尺度,一不留神就会入侵到孩子的私人空间。当自己的生活在家长眼里完全透明,毫无隐私可言时,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感到被侵犯,对家长充满排斥感,这样的陪伴反而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二是家长陪伴过多可能导致孩子过度依赖家长。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抚慰感,而陪读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构建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了可能。但家长需要警惕因为亲子关系过于亲密而让孩子过度依赖自己。妈宝说的就是这种过度依赖现象。另外,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社交退缩等人格发展问题也可能与家长参与过多、孩子依赖过度有关。

三是家长过度陪伴可能剥夺孩子发展的机会。很多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会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却在无意中使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虽说家长陪读的初衷并不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庸,但过度陪伴的确会剥夺孩子选择和发展的权利,让孩子形成思维定式并习惯于听从家长的指令。

父母课堂:孩子的学习的确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但不恰当的、过度的陪读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家长要时刻警惕陪读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王芳:是的,谈陪读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陪伴的质量问题。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在陪伴的质量上还有待提高。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从这种高效的陪伴中,孩子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被爱着的,并以此发展出更多的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正所谓小时候陪读是为了长大后不陪

父母课堂:在陪读过程中,家长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王芳:一方面,有沟通的才能懂。在陪读的过程中,孩子容易,懂孩子对家长来说则是有要求的。孩子希望家长陪伴自己,是希望家长能与自己互动和沟通。如果只有陪伴没有交流,孩子会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很多陪读的家长貌似时刻在陪着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监督孩子在家里和课外班的学习。然而,他们的身体虽然和孩子在一起,心思却在别处。所以,为了提高陪伴的质量,家长应该多跟孩子沟通,比如在吃饭时,聊聊学校发生的趣闻趣事,谈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听听孩子的心声,等等。

要提醒家长的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警惕智能手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孩子就会模仿家长,逐渐沉迷于电子产品,所以家长要做好表率。

另一方面,陪读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边界感。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需要不断地评估这种亲密关系该如何维持,与孩子的交流和相处方式是否能做到与时俱进;要不断观察自己的陪读行为是否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独立性,是否会造就孩子的依赖性。当然,这个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把握好,家长就需要在维护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和培养孩子独立性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父母课堂: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