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批评是滋养孩子成长的营养
(2024-08-09 09:30:23)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恰当的批评是滋养孩子成长的营养
文-陈若葵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对大人的批评左耳进、右耳出,说得再多都不起作用;有的孩子比较叛逆,父母的批评会招致他们或对抗,或出现离家出走、伤害自己等过激反应。
孩子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的不断修正,批评必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批评。善意和恰如其分的批评能滋养孩子的身心,有助于他们弄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该提倡什么、避免什么……在头脑中建立起评判是非的标准。父母把握好批评的分寸,有理有据、有情有爱,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尊重孩子感受,给孩子说话机会
教育的一个前提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情境,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表现欠佳或犯错后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先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允许对方申辩,而非不分青红皂白地讲大道理。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才能给予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这时候父母再指出孩子的问题,耐心启发,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承认和反思自己的问题,愿意采纳父母的建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还体现在父母不在公共场合及人前批评孩子,避免孩子遭遇下不来台的尴尬,在外人面前没面子,产生自卑感和羞耻感。批评应私下进行,最好的场合是家里。如果出门在外,就把孩子拉到一边,低声沟通、点到为止,防止出现孩子明知自己错了却强词夺理,亲子双方当众发生冲突的场面。
另外,在孩子犯了某些错误时,父母先做自我批评,教育效果会更好。这样做能给孩子两种暗示:一是有了错误要学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孩子因为脾气急躁和同学发生冲突,妈妈就可以检讨自己:“我经常发脾气,让你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不起,妈妈以后一定注意控制情绪。”父母给孩子做示范,便于唤醒孩子的自省能力。
父母平心静气,避免发泄情绪
批评的目的是提醒孩子改掉坏毛病、修正错误,进而建立起好的习惯,不是父母的嗓门越大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态势。大喊大叫、讽刺、挖苦、打击,甚至辱骂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对其认识、改正错误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升级为双方的冲突。另外,如果孩子有样学样,他们很可能会以同样不友好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不利于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因此,如果父母怒火中烧,一定要强迫自己静默、息怒,或者暂时回避,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在表情、语气、目光及表达方式上花心思,以心平气和且坚定的态度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说准说透,千万不能越说越生气,把老账新账都翻出来一起算。不然,可能父母说了很多,孩子既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又拒绝接受教育,产生对抗情绪。很多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对于一些明显或顽固性错误,孩子自己也能意识到。如果父母老生常谈地指责一番,孩子会产生视听疲劳,依旧我行我素。反之,父母用眼神或简短的语言提示他们,点到为止,给孩子留出自省和慢慢改正的时间,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批评不是打击,应渗透肯定和关爱
批评的初衷是引领孩子向好。父母既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好,又要尽力维护其自尊。比如,孩子在考试中因粗心丢分,父母可以说:“这道题你前几天做错了一次,也改过了,这次又做错,是不是太可惜了?看来还需要再巩固一下。”良好的共情方式和中肯的建议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相应的事情,而不会觉得自己重复犯同一个错误,是个很差劲儿的人。批评后,父母还要使用适当的语言或者肢体接触安慰他们,给孩子安全感。如此,亲子关系会越来越亲密。
用鼓励代替批评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开始作业写得很工整,但是越写越马虎、潦草,妈妈在检查作业时不妨这样说:“我喜欢你今天写的数学作业,很整齐、清晰、干净,我想你也能把语文作业写得这样好。”妈妈的话能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只盯着他不尽如人意的语文作业,他的优点一直被大人看在眼里。待下次再检查作业发现孩子能认真完成时,父母一定不要吝惜夸奖。父母通过不断地积极暗示与正面鼓励,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其不好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逐渐养成好习惯。
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承担责任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想触动孩子的内心,最好的方式之一是提出改正建议和路径,使之思考解决办法并付诸行动,在亲身体验中承担责任。比如孩子上学忘带课本、画笔等学习用品,父母一边数落孩子丢三落四,一边又担心他被老师批评,第一时间将物品送到学校,这样做于事无补。正确的做法是由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或被老师批评,或自己想办法和同学共用学习用品。对于孩子的严重错误,父母更不能心软,像悄悄用大人银行卡里的钱玩游戏、买装备、网络打赏等,父母发现后要忍住怒气不打骂孩子,而是通过扣除其零花钱、取消其购物计划,让他们捡矿泉水瓶和旧纸壳等废品换钱等方式,把这笔钱一点点地还回来。
这种体验式的批评更能让孩子接受深刻的教训,并在一点一滴的辛苦付出中唤起孩子的责任意识,悟得“负责”的含义,避免重蹈覆辙,培养其责任感。
(转载自《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