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间亲子治愈时刻

(2024-06-04 12:01:27)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教子随笔

午间亲子治愈时刻

家长-张燕子

那些你来我往的闲聊,让午间的30分钟成为亲子治愈时刻。

1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儿子的关系变得恶劣。

最近因为不想做作业,他撒泼耍横,掉眼泪、摔文具,简直不像个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天我忍无可忍,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并且气愤地告诉他:我这辈子都不会后悔今天打你这一巴掌!

然而,怎么可能不后悔?事实上,我不但后悔,而且有很强的挫败感。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却仍用史上最简单粗暴的办法管教孩子;明明读了那么多育儿书籍,天天都在修行,却依然搞不定自己的孩子,这难道不是身为家长最大的失败?!

更令我震惊的是,有一天我发现儿子书桌上有张纸,上面像写日记一样记着日期,但是内容只有一句话:11月15日今天我真想打死我妈!

我瞬间感到刺痛。这还是那个幼儿园一放学就张开手臂朝我扑来的小孩儿吗?还是那个刚入学时一见到我就滔滔不绝说起各种新鲜事儿的小孩儿吗?我越想越难过……

痛定思痛,我要好好反思一下。

2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看到火速爬来迎接他的妹妹。他俯下身子,照准妹妹的小脸蛋亲了一口,嘴里还念叨着:你这个小人儿怎么这么可爱呢?一看见你我就想亲一口!

我不由接话说:你小时候也像妹妹这么可爱的。

敏感的儿子马上捕捉到这句话里的潜台词:你想说我现在不可爱了,对吧?

眼看他的脸上晴转多云,我困惑又小心地说:也许咱俩都变了吧。你想想看,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这么不友好的?

从你们单位出去旅游的时候开始。”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努力回忆了半天,想起那是在4年前,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那一路他都想挣脱我的手乱跑,在同事面前搞得我很没面子。万万没想到,儿子把那次旅游当成了历史性事件,想必是我当时过激的言语和态度刺伤了他。

3

在这个时候,儿子能否好好做作业不是关键,改变我俩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才是当务之急。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我想到一个与儿子沟通的好工具——电话手表。既然在家时我们难以和谐相处,不如拉开距离试一试。

那天,我耐心等到中午12点以后,估摸着他已经吃过午饭,给他发了一条文字信息:儿子,吃饭了吗?

没过一会儿我就收到儿子的语音回信:吃了。你怎么知道我的手表有发信息的功能啊?

听得出来儿子感到很新奇。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小心地措辞:哈哈,我也是刚刚注意到的。

就这样闲聊了几个回合,儿子说:妈妈,我不能和你聊了。老师马上就来了,中午我们也要学习的。

我忙回复:好的。妈妈知道你很辛苦,好好学习吧。

这样肉麻的话我是第一次跟儿子说,而且说得真心实意。儿子很快发来一张配了文字的卡通图片:想你。

我的眼睛骤然湿润。

放学后,儿子笑容灿烂地走进家门。我没像以前一样命令他立即写作业,而是把准备好的水果、零食之类放在他面前。半小时后,儿子提着书包回屋做作业了。

4

自此,每天中午与儿子聊几句成了我的必修课。这短暂的专属时刻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更治愈了彼此的心。

有一次,儿子向我抱怨:我们都快累成狗了!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还总跟我们说要为班级争光。妈妈你说,我们累成这样还有没有尊严了?

我哭笑不得:作业是挺多的。但你想想老师要批40份作业呢,她的工作量是你的40倍,是不是更辛苦?说到尊严,学生的尊严跟学业是有关联的。要是你们班表现不好,你的脸上也没有光啊。

儿子沉默半天后回复:好吧……

我帮儿子纾解情绪,儿子也会主动关心我。有一天早上我和丈夫拌了几句嘴,中午早早收到儿子的问候:你好啊妈妈,心情好点儿没有?

儿子这么体贴,让我有点儿感动;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察言观色,也让我有点儿内疚。于是,我打趣地回复:嗯,没事。你爸中午回来让我骂了一顿,现在我心情好了。儿子哈哈大笑。

除了宣泄和安抚,还有轻松一刻。有一次,儿子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跟我说:今天老师让我们用过分组词,有个同学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大粪。哈哈哈,我笑得胆汁都要吐出来了。我一下子也被逗笑了。

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优点很多:风趣幽默,关心家人,酷爱阅读,想象丰富,成绩也一直很棒。怎么我以前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呢?

因为有了午间的交流,我对儿子越来越了解,和他在家里相处时也越来越有默契。

某天,儿子看我心情不好,凑到我面前小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能治好生气的秘密吧。

看我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他一本正经地继续说:你可以拼命骂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最好写在一张纸上一直念,等怒气消了就把纸撕掉。

想起曾经看到的那句恶毒的话,我不禁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