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飞:家校社协同育人,父母应该怎么做
(2024-03-01 14:18:21)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本刊专访 |
家校社协同育人,父母应该怎么做
——殷飞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委会主任。
父母课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请问,在这三方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殷飞:在协作过程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由学校主导的家校社共育活动,比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所以学校一般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要扮演指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各类社会机构和组织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辅助、支持学校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而家庭教育是融于生活的教育形态,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且资源和“权力”有限,所以家庭在家校社共育活动中往往是配合者,参与并支持学校主导的共育活动或者主动寻找资源参与到社会教育中。
父母课堂:在参与学校主导的教育活动时,家长要做出哪些配合?
殷飞:其一,遵守学校日常教学与管理的各项规定,并理解这些规定的教育目标与具体要求,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合作能力,学校会布置亲子共同完成手工作品的任务。这时,家长应该主动了解亲子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既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又要避免将亲子活动变成“家长作业”。再比如,学校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如果能理解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会只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对错,而是和他一起制订学习计划,督促孩子高效地完成家庭作业。
其二,因地制宜地创造配合条件。比如,学校要求孩子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要多运动,但是对于什么时候运动、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运动强度为多大等情况不可能家家都一样。这就需要家长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孩子的运动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展家庭运动。
其三,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学校工作,包括时间、专业、职业优势等。为了更好地利用家长的这些优势,很多学校已经将家长资源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并进行整合,比如,创造性地开设家长课堂,请职业为医生或护士的家长到学校讲解疾病预防、保护牙齿、保护眼睛等健康课程。
父母课堂:在家社共育中,家长如何主动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中呢?
殷飞: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主动展开探索。
其一,发现并举报社会中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信息。社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教育指社会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青少年教育中心,某些企业开发的青少年体验中心等;广义的社会教育主要指一切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有专门的管理单位,对开展的活动要进行审核、把关;而广义的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所以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家长提高警惕,必要时要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那些违规的、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害的文化内容,避免一些企业或团体为了经济利益放弃社会责任。
其二,探索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在还没有形成资源整合的当下社会,这些分散的教育资源并不是人人唾手可得的,需要家长主动进行探索。家长可以关注不同政府部门、机构的网站,积极探寻对孩子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联系相关部门表达诉求,形成“家—社”联动机制,共同创建更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其三,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社群。社会教育不仅是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事,还是每位家长的事。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机构主动构建社会教育体系,也呼吁更多个人能够发挥志愿者精神,主动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社群。比如,家长可以在社区联合更多家庭组建读书会、运动群、烘焙群、社会服务群等,通过自发建设社团,创造具有社区特色的教育群体。
父母课堂: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哪些方面,家长是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的?
殷飞:虽然家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主要处于配合地位,由家长发起的共育活动也不是主流,但是家长一定要有主动意识——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个性、社交等方面存在问题,且这些问题是只依靠家庭的力量无法解决的,家长就要主动和学校、社会机构沟通,探索可能的合作途径。比如,当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足时,家长就要主动发起家校合作,请教师在集体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与锻炼机会,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或者和社区的其他家庭沟通,给孩子创造与社区内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由家长主动发起的共育活动是家长对孩子成长规律的重视,是家长对自己单方面无法独自完整育人这一艰巨任务的清醒认知,是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家长要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和突破。
父母课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期待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承担责任,和学校、社会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