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健全的家庭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2023-05-05 19:13:23)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本刊专访 |
健全的家庭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李玫瑾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
父母课堂:许多家庭看起来和谐美满,但本应乖巧懂事的孩子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各种问题,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玫瑾:人们总是以为,在温馨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懂事优秀的,可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的健全、生活的富足,不代表就一定有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健全家庭的子女也会有不健全的人格和性格,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缺少亲自陪伴和心理抚养。孩子在幼年时期会与父母建立情感依恋和情感联系,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有很多家长咨询我:“我现在的工作特别好,收入也很稳定,但是我的孩子还很小,我没有时间陪伴他,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工作挣钱永远没有尽头,但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只有几年,错过就是一生,孰轻孰重要衡量清楚。
还有一些家长有疑问:家庭中是不是要有分工?很多孩子在幼儿期主要由妈妈照顾,那爸爸干什么呢?对此,我的观点是:在宝宝很小的时候,除了妈妈花大部分精力照顾孩子,爸爸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做好育儿支持。尤其是要做到给妻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让妻子在照顾孩子时更有信心和耐心,形成圆满的家庭关系。同时,这样做也可避免大人都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心态。
父母课堂:由此看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可能是由于家长陪伴的缺失,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李玫瑾:是的。你提到的“陪伴”,在孩子幼年时期非常重要。我认为,抚养就是对孩子进行照顾、安抚,它同时也是“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只有说教或讲道理才是育,养也是育。父母的亲自抚养、陪伴成长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心理影响。
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十分被动的,从生理需要到心理内容的填充都取决于身边的抚养者。抚养者对被抚养者,首先在最初孕育时有其生命的决定权,其次是孩子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再次是对他照顾程度的决定权,最后是对孩子个性的影响和塑造。总结来说:孩子的胃口是被家长喂出来的,脾气是被家长带出来的,观念是被家长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在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经常有记者问我:“李老师,我们该怎样教育这些孩子?”我想,我们的问题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要教育他身边的大人。
父母课堂:要想实现健全的家庭教育,父母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李玫瑾: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父母一旦错过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等他显现出行为问题时再去弥补就相当困难。前面提到的亲自抚养,就是为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奠定基础。如果说情感抚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那么随后的性格培养就是要约束他,并帮助他建立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
杀害同学的马加爵在逃亡期间给亲人录了一段话,其中有几句是:“我有一个问题想不通,那就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在于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我知道我错了。”他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在此之前,他对生命没有正确的观念,是因为没有人给他讲明生命的意义。在走投无路、无限思念家人的时候,他才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可惜为时已晚。
这个案例体现出心理发展的递进过程:情感是性格发展的基础,性格发展是观念形成的基础,而情感、性格、观念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许多家长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聪明、成为学霸,可是当人的一生过半时再看世态,都会感慨“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个词如今似乎越来越被忽视了。很多家长跟别人聊天,不是说孩子的考试分数,就是讨论孩子上的学校。我从来不问别人这样的问题,因为智力往往取决于遗传,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而性格则是后天可为的。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犯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一个人成年后,无论是在厨房里做厨师,还是在实验室里做科学研究,本质上没有差别,都可以养活自己,活得有尊严。差别在于这个人能不能与身边的人融合,和别人一起做事时心地是否善良,愿不愿意帮助别人,是否不怕吃亏、勇于担责。家长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其恰当的家庭教育,让他拥有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观念,孩子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在孩子幼年时,家长要“随叫随到”;在孩子年少时,家长要开始给他讲解“行与不行”的理由,并替他决定“行还是不行”,但一定是在民事责任年龄之前;当孩子逐渐长大,具有法律民事权利时,家长则要尊重他,明白孩子已具备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了。这时,家长的职责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监管;要多与孩子探讨,而不是命令;多与孩子商量,而不是替他决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家长是因,孩子是果。家长给了孩子什么,他就会回报给家长什么。一个从小不被尊重和善待的人,就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又怎么会懂得尊重自己、善待他人呢?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教育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有价值。
父母课堂: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