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孩子在“艺培”上赶场
(2022-09-01 09:36:16)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切莫让孩子在“艺培”上赶场
文- 刘世清
“双减”政策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源头治理泛滥的校外培训,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让学校回归育人初心。然而,就在学生周末、假期告别学科类培训之际,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正热火朝天、走俏兴起。
一项关于“双减”之后家长是否继续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家长愿意给孩子报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培训班,而前往芭蕾、器乐、国画等艺术培训机构咨询的家长更是络绎不绝。学生刚从学科培训机构出来,又赶场似的走进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双减”背景下,“艺培热”这一新现象背后的问题迫切需要冷静思考。
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参加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成长,本无可厚非。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比起学科类培训,我更希望孩子能培养一门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是,如果艺术类培训演变为孩子扎堆赶场、家长盲从攀比,就有问题了。
其一,存在艺术类校外培训脱离孩子兴趣,受功利化心态驱使的现象。艺术类培训本身不是坏事,但如果脱离孩子的兴趣,过分追求艺术考级就变了味道。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生艺术考级的问题热议不断。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的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的建议冲上热搜。艺术培训的初心在于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但是让孩子终日练习固定的考级曲子、舞蹈或者画作,培训目标、内容与方式围绕考级设计,这种功利导向的艺术培训对孩子的发展危害很大。
其二,不少艺术类培训机构为抢占发展风口,制造焦虑。“双减”政策从源头上全面规范校外培训,但是一些培训机构将“双减”政策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的内容,曲解为“双增”政策。许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借机更名,快速切入素质教育赛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营销平台,推广美术、舞蹈、音乐等培训。在此过程中,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乱象横生,“免试”“包过”成为常用伎俩。
其三,部分家长盲目跟风,为孩子的未来过度加码。很多家长摆脱不了“抢跑”思维。从原来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到现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很多家长的育儿焦虑并没消失。特别是不少家长没能完全理解国家逐步推进艺体改革的初衷,一味地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没有基于兴趣和科学规划,不少孩子的艺术培训之路最终陷入学也难、放弃也难的尴尬境地。
这些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携手破解。
政府要提前预案、统筹部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注定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针对“双减”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赶场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新情况,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调研、提前预测、出台预案。“双减”政策已经明确规定: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浙江、天津等地已经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开展专项整治,规范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经验可供借鉴。
学校要发挥美育的主阵地作用,“五育”并举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我国部分中小学校长期存在着“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落实“五育”并举,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就此而言,学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发挥美育主阵地作用,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评价机制与方式,启迪青少年梦想与兴趣,让孩子掌握受益终身的技能。
家长要尊重孩子意愿,做到平等协商、量力而为。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理性看待当下火热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加强亲子之间的平等协商,在选择培训前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培训过程中多肯定与鼓励孩子的进步和成功,侧重发掘孩子的艺术兴趣,不要刻意追求结果。用平常心看待这个问题,也许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享受学习艺术的乐趣。
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继续强化行业自律,回归教育初心。遵守教育规律、不一味向钱看齐、办出质量,培训机构的发展才会长远。因此,艺术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坚守公益属性,自觉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与其过度追名逐利,不如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努力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孩子在培训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