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父母课堂杂志
父母课堂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561
  • 关注人气:1,2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人共同体不该成为“焦虑共同体”

(2022-06-01 10:21:41)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关注

育人共同体不该成为焦虑共同体

文- 

为了不让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知识共同体、育人共同体被刷分共同体”“焦虑共同体”侵蚀,学校、家庭、社会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基于共同理解、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形成伙伴关系,建立相亲相爱的教育命运共同体,在其中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家庭中含有育人共同体的根基——共同理解

家庭是所有共同体的原型,依赖父母的爱与帮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家庭中蕴含着一种相互的、联结在一起的情感,共同理解在家庭中产生是可能的。

我曾与11个家庭讨论教育观念和而不同的主题。有个妈妈希望孩子快乐学习,有放空的时间;而爸爸认为各个辅导班之间孩子就可以休息,观念冲突较为明显。经过反复学习、讨论,爸爸开始转变观念,用心阅读家庭教育书籍,寻找家庭平衡。爸爸的改变得到孩子的认可,夫妻之间也慢慢相互理解。

父母之间的共同理解是形成育人共同体的根基。分歧、冲突并不可怕,父母可以通过对话、沟通、协商达成共识,然后基于教育孩子这一共同义务,加之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共识也将慢慢成为共同理解。

学校中包含育人共同体的要素——共同愿景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21世纪学校发展的蓝图。它不仅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天地,也可以是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还可以作为家长和市民支持与参与学校改革、共同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要承载育人共同体的目标,首先要形成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归属感,对归属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父母的角度理解共同体意识,就是当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能想到学校、老师,愿意主动、有意识地一起积极应对。

这一体会来自我个人的经历。孩子因为害怕在学校做口算而选择投机取巧的应对方式,我除了教育孩子之外,还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因为我认为学校和老师是可信任的、开放的、民主的。老师的一句“我今天来问问她,和她聊聊,让我感受到力量和信心。

其次是以孩子为重要他者。这是建立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导向。育人共同体的建立不是以任务为导向,而是以孩子为重要他者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时,会更加理解自身的角色和教育目标,也更愿意激发自我潜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反作用于育人共同体,赋予其发展动力。

我曾欣喜地看到在一个微信群里,父母和老师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各自贡献智慧。当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成绩几乎垫底而焦虑的时候,老师建议她把自己的困惑发到群里,随即得到了其他父母的回应——“遇到这类事情我首先做的是剖析自己,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遇到问题或是产生矛盾都是成长的机会,也是使家庭关系更深入、更和谐的机会”“家长不能因为社会大环境中的教育焦虑给孩子施加压力”“大环境对孩子不友好是事实,但作为父母,我们要的不是选拔,而是成全孩子。在成全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能够与社会好好相处的方式……这个群里虽然没有孩子,但老师、父母的话语中满是对孩子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最后是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这是育人共同体有效运转的关键。简言之就是要处理好的关系,平衡好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关系,厘清责任边界,不越界”“不空界,循着各自的教育节奏和教育功能守好各方土;同时,要改变协同育人中的浅层次、松散性、应急式困境,在现有组织架构中融入共同愿景,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内容、资源、方法,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社会中蕴含育人共同体的本质——共同价值

立德树人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它超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追求儿童、父母、家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曾经连续两年参与观察一个以育人为导向、致力家庭系统发展的社会组织,看到一群即使焦虑也选择尊重孩子的父母,为成为一个支持孩子成长的合作团队,形成基于共同价值的社会集体努力。

在这个育人共同体中,没有教师告知父母正确的知识,父母认识问题时产生的误解、解决问题时选择的不合理方式不再直接被判定为错误的、必须纠正的,而是可以分享和讨论。在这个育人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观点的贡献者,不仅需要提出和改进自己的观点,还要与其他成员磋商,处理观点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持续发展各自的观点。

由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内容,因此育人共同体并不是要在这些不同的独立人格中硬输入某种共同的模式,而是在真切的自我反省中从不同路径去探索,使人们自觉地形成符合各自个性的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内在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的自由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育人共同体目前还远非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我们热切期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精神家园’”。在对这一精神家园的追寻中,需要有效破除现行教育过程中的功利色彩、焦虑气氛,不让育人共同体成为焦虑共同体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