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频频惹祸的背后
(2022-05-05 09:55:57)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女孩频频惹祸的背后
文-马志国
丽霞16岁,正在读高一。最近她在学校频频出问题,在老师的建议下,母亲带她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困扰:总是违规违纪被老师批评
落座后,丽霞母亲先开了口:“马老师您说,好好的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总是惹祸,这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丽霞附和:“其实,我也感觉自己总惹祸被老师批评一定是心理上有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母女俩都觉得惹祸的背后是心理问题在作祟呢?
为了进一步探究,我先与丽霞进行了单独交流。
交流后我得知,所谓总是惹祸被抓,其实是丽霞在学校里经常违规违纪,而且每次都会被老师发现并批评。比如,在一次自习课上,丽霞因为偷看闲书被老师发现了,不仅书被没收,还被当众批评;学校规定不让带手机,她却把手机带到学校,被老师发现后自然免不了一顿批评;还有一次,一天中午,她打开教室里的电视机看起了肥皂剧,正巧被路过的老师抓住……
丽霞强调,自己其实很害怕被老师批评,也并不想当“坏女孩”,但不知怎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回想她们母女俩进门的时候,丽霞和妈妈一样有礼貌、懂礼节,一个劲儿地说“打扰了”“谢谢您”,还主动帮我搬椅子,直觉告诉我丽霞绝对不是一个故意违纪的“坏女孩”。可她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探究:因优势不再而丧失自我感觉
随着沟通的逐步深入我了解到,丽霞初中时一直是尖子生,虽然中考发挥失常,却也有惊无险地进入重点高中。然而,进入高中后,丽霞发现自己初中时的优势荡然无存,加之学习强度和难度的提高,她从尖子生变成了学困生。
由于初中和高中学生群体不同,尤其是进入重点高中后,不少初中时的尖子生都很难保持优势。这原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没有人告诉丽霞这个道理,她单纯地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与此同时,父母的高期望也让她倍感压力。于是,她只能咬紧牙关、刻苦学习,终于在一次考试时有了进步。这本应感到高兴,但当丽霞得知自己的成绩依旧排在全年级中下游时,她由开心转为失望,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
丽霞回忆:“那时的我特别消沉、迷茫,每天都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一点儿自我意识都没有。”
“所以,你频频惹祸是为了找回自我意识?”
丽霞点头:“考试失利让我的学习状态变得非常差。一次,我又在课上走神儿被老师点名,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老师谆谆教诲的样子,我隐约有点儿自我意识了,心理上也得到了安慰。自那之后,我就会无意识地做些违纪的事。您说我到底是怎么了?”
心理解析:都是补偿心理在作怪
我思考片刻后问:“你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穿素一些的衣服,而许多中老年人却喜欢穿大红大绿的?”
“因为他们不再年轻,所以想从穿着上找回青春的感觉。”丽霞回答。
我点点头:“没错,他们就是为了弥补年华流逝、青春不在的失落。”
丽霞很聪明,马上领悟到我的意思:“您是说,我也是为了补偿内心的失落?”
丽霞领悟得非常准确,她违规违纪的背后确实是补偿心理在作怪。
“补偿”的概念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著作中,当人因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标不能达到时,常常会以其他方式弥补,从而减轻心理焦虑,弥补自卑感。
从补偿方式和效果来说,补偿心理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补偿,比如有些相貌或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会发愤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种是消极补偿,比如有的学生会用打架斗殴弥补学习上的弱势。从补偿的自觉性来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另一种是无计划无目的、不知不觉的。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截然分开,有可能相互联系。
了解相关知识后,再来看丽霞的问题,就不难理解她为何总是违规违纪了,其实都是补偿心理在作怪。也就是说,丽霞在违纪的同时,也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从而让自我心理需要得到暂时性满足。补偿心理情有可原,但遗憾的是丽霞的补偿心理是消极的、不知不觉发生的,因而她虽然不想做个“坏女孩”,但还是会控制不住做出违纪行为。
心理对策:认知调节与行为调节
怎样帮助丽霞走出消极补偿心理的漩涡呢?我从两方面提供帮助。
首先是认知调节——引导丽霞积极地看待高中生活。
我问丽霞升入高中后第一次考试成绩如何,她说全年级有800多人,自己排在最后。我又问丽霞后来的考试成绩如何,她说最好的一次是在年级中游,最近这次也是排在中游的位置。
我竖起大拇指:“也就是说,你在学习上不仅取得了进步,还超过了全年级一半的同学。你自己在努力学习,难道那些同学就睡大觉了吗?在大家都努力的情况下,你依然超过这些人,真的非常不错!”
丽霞的眼睛亮了:“您是说我的高中生活并不失败?”我笑道:“这不是事实吗?”丽霞也笑了。我接着说:“我们前面说过,你的违纪行为多是补偿心理在作怪,并不是品性不好。我相信,只要你重新看待自己的高中生活,找到良好的自我评价,那些违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其次是行为调节——鼓励丽霞学习积极的补偿策略。
像丽霞这种情况,如果还有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积极补偿的方式,比如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前者是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刻苦弥补本身的短板,就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但他每天口含石子练习演讲,终成伟大的演说家。后者是通过发展自己某方面的长处,弥补另一方面的缺陷,就如杨振宁因为动手能力较差,将研究方向从实验物理转到理论物理,成为举世瞩目的理论物理学家。可见,面对缺陷和不足,只要采取积极的补偿方式,就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自卑、完善自我,重新找回积极的自我评价。
最后我跟丽霞母亲进行了交流,她也有所反思,认识到自己对女儿要求太高,只知道给孩子压力而缺少正确疏导。她表示要改变自己,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帮孩子重新找回良好的自我评价。
这个案例提醒父母和老师,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这是对孩子成长和学习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