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七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四·南师大2)

标签:
教育师范教育高校师资培训研究生课程班当代教育史料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七十六)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四·南师大2)
陈 艺 鸣
陈美林·钟振振
陈美林老师
陈美林老师,南师大中文系资深教授,研究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权威专家,是给我们这届研究生课程班上课的老师中最年长的一位。记得陈老师是在南师大附近虎踞关21号金盾饭店的大会议室里,面向中文方向全体学员,上过一堂题为《儒学与文学》的大课。
陈老师首先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西方把“人”视为“神”的奴隶;东方不同,道家和儒家都富有人本主义精神,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儒家则强调“仁”。“仁”这个字,《国语》出现24次,《左传》33次,《论语》104次。“仁也者,人也”。所以,儒家仁的学说,就是“人学”。其核心有三:一、重视“人”,重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又将“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表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与天地相同。二、重视人际关系,主张和睦相处。《礼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三、强调君子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理想。《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陈美林老师学术报告《儒学与文学》听课笔记(部分)
陈老师是南京人,讲起课来,富于特殊韵味,我这个从小在南京长大的“老乡”听起来倍感亲切。尤其是陈老师顺着话题,提及自己曾在校报上发表过一篇《散步与散心》的小品文时,那地道的南京口音更是乡音飘扬、乡情浓郁得“了不滴”。和大家交流,讲到在座的学员来自全省各所师范学校时,陈老师说:“我有个研究生叫张静秋,是个副教授,就是南通师范的,”接着问道:“这里有南通师范的吗?”我们几个南通师范的,面面相觑,谁也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作出回应。
钟振振老师
钟振振老师也是南京人,50后,比我们大几岁,当时是南师大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钟老师是在校园内阶梯教室给我们上的大课,讲的是治学的态度和方法。
印象最深的是钟老师所举的一个论文写作例子。那是一篇钟老师自己写的论文,考证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商女”的释义。一般文献中,“商女”有这样几种解释:伺候他人的歌女;卖唱的歌妓;商人舟中的歌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陈寅恪);等等。钟老师则认为都不确切,“商女”其实指的是“商人女眷”,即“商妇”。钟老师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这个“商”,究竟是五音之“商”,还是商人之“商”。自己认为是后者,并做了相应的考辨,有了一定把握才写成文章投稿发表。不料后来却退稿了,从稿纸上编辑的标注来看,原先打算拟用,并且已排版出清样了的,可最终还是撤稿退了回来,实在有点可惜。“除了可惜,还能从中看出什么呢?”钟老师问大家,又像问自己。“我看出了两点:一是这篇文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然不会差点就发表了;二是确实还有不足之处,才会被退稿。所以,我还要继续研究。”
这个实实在在的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感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钟老师犹如“解剖麻雀”,把写作一篇论文的过程,从质疑、提问,到考辨、分析、求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头至尾,现身说法,做了一个既可言传,亦可意会的展示,起到了极为可贵而有效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令人敬佩的是,钟老师的这个“现身说法”居然采用了“自曝其‘丑’”的方式,即挑选自己一篇投稿失败的论文,来做解剖示范的标本,为的是让学员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从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这是何等宽阔坦诚的胸怀和气度!
后来知道,钟振振老师的这篇题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的论文,在我们结业以后一年,即1998年,发表于《文学遗产》第二期。
再后来,我也邯郸学步,写了篇古典诗歌语词“考辨”文字《“解落”不是“吹落”——古诗教学正误一例》,发表在南师大主办的《文教资料》2005年第34期上。可毕竟是“驽马”,虽然“不舍”,却难达“十驾”,画虎不成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