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爱吾师(七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三·南师大1)

(2020-04-22 07:37:18)
标签:

教育

师范教育

高校师资培训

研究生课程班

当代教育史料

分类: 吾爱吾师

吾爱吾师(七十五)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三·南师大1

  19921993年举办省中师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班之后,省教委师范处加大了师资培训和提升的力度。1994年,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招考师范学校在职青年教师,定向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但名额有限,范围较小。1995年,此项工作进一步全面拓展,由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为期两年的“高等学校研究生课程班”,面向全省中师在职青年教师,在中文、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几个专业方向,开设了硕士研究生重要课程,省内36所师范学校近千名青年教师报名入学,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到南师大集中授课,平时则不脱产自学。我报名参加的是中文方向古代文学专业的课程进修。从19953月至19974月,两年时间里,或大讲座,或小课堂,我们听取了陈美林、钟振振、沈新林、石家宜、张采民、陈少松、顾福生、王星琦、潘百齐、陈书禄、张中、刘丹青、吴炫、赵生群、凌焕新、张中原等老师分别讲授的古代文学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等近20门课程,初窥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门径,学历和能力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吾爱吾师(七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三·南师大1)

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高等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

不过,就我而言,尽管结业证书上记载各科成绩优良,但自知缺乏广度、厚度和深度的支撑,由若干骨干课程构建的研究生知识体系,仅仅是初具框架而已。这是不脱产业余学习的先天不足,最后能否成正果,就得看自己的修行了。倒是南师大各位授课老师,术业有专攻,文道传薪火,以其先进的学术思想、新锐的学术意识和前沿的学术成果,给了我们强有力的震撼、启迪,对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丹青老师

19953月,在南师大举行开学典礼之后,第一个给我们中文方向学员上大课的,就是刘丹青老师。当时他是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少壮派,朝气蓬勃,在一座老旧的大阶梯教室里,面带笑容,自报身份:“我是你们的教学班主任。”给我们上的课,是介绍“文化语言学”。这是一门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内兴起的新生学科,介于文化学和语言学之间,主要研究两者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大家很感兴趣。

刘老师首先明确“文化”的概念。他认为,作为科学研究对象,“文化”具有二重性。就像英语中culture(文化)有“不可数”和“可数”的二重语法、语义性质一样,汉语里的“文化”概念,也具有二重含义,可对应分为“不可数文化”和“可数文化”。前者指的是与自然界相对的人类共同文化;后者指的是与特定群体相联系的各具特点的文化系统及亚文化、文化圈等等。(听到这里,我立刻产生了一个想法:从逻辑的角度看,是否可以认为,“不可数文化”其实就是集合概念,而“可数文化”则是非集合概念?于是和身旁的王晖老师小声交流了一下,他点点头,给我看了他的笔记,也写着“集合概念”。)对此,刘老师举例说明:一个农村老太太,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却通晓当地繁琐复杂的丧葬仪式和操办流程,你能说她“没文化”吗?其实她了解和掌握的“丧葬文化”,要比我们在座的“有文化”的大学生、研究生多得多。而葬礼就是一种“可数文化”。这个例子通俗易懂,大家一下就明白了,而且牢记不忘。接着,刘老师又举了另一个例子: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944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帮助1946年出版《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一书,成为美国占领军当局了解、征服和统治日本民族的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书中所研究的对象,正是日本岛国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等亚文化、文化圈,也属于“可数文化”。这两个例子,一小一大,举重若轻,生动深刻,显示了刘老师的授课艺术和教学水平。

讲到可以“透过语言去考察不同的文化”时,刘老师则以“面”、“粉”为例来加以阐述。现代汉语中,在“粉末”的意义上,“面”与“粉”是同义词;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上,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南方叫“胡椒粉”、“玉米粉”,北方却叫“胡椒面”、“玉米面”;麦子磨成的粉,北方叫“面”,南方叫“面粉”;米磨成的粉,南方叫“米粉”,北方叫“米面”;北方用面粉制成的“面条”,南方叫“面”,如“挂面”、“水面”;南方用米磨成粉制成的类似食物,却不叫“米条”,而叫“米粉”(或“米线”)……如此种种,语词上的差异,正是北方麦作和南方稻作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

    类似这些语言现象,林林总总,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以往却熟视无睹,不以为意,从未有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刘老师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对“文化”和“语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视点、新的认识。第一次集中面授结束,回到学校后,我立即借阅了刘老师在课上提到的《菊与刀》(本尼迪克特)、《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还有《语言学漫步》(田中春美)、《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比较》(邓炎昌、刘润清)等著作,其中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书中有关的欧亚大陆“畜牧民型语言”和“农耕民型语言”的区别;汉民族形成过程,以及汉语本来是南方型语言,后来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的影响而逐渐产生了较大变化等论述,让我联想到刘老师课上讲授的内容,真正激发起了学习文化语言学的浓厚兴趣。于是又先后购买了《语言与文化》(罗常培)、《文化语言学导论》(戴昭铭)等一批相关书籍,进一步深入学习。

吾爱吾师(七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三·南师大1)

在阅读语言学大师罗常培的经典名著,被誉为文化语言学研究里程碑的《语言与文化》的过程中,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里的一条论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祖母绿 绿柱玉(emeraid)一名翠玉。《珍玩考》又称“祖母绿”。《辍耕录》作“助木剌”,《清秘藏》作“助水绿”(水盖木字的讹写)。后面这三个名词都由阿拉伯文zumunrud译音而成。

由此而受到启发,想到唐代诗文中“瑟瑟”一词也是借字(如温庭筠《瑟瑟钗》),实际指的是来自西域于阗、石国(塔什干)等地的一种蓝宝石(天青石),有的也被认为就是“祖母绿”。以此为线索,考据探稽,尝试着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阅读和理解唐代诗歌,写了《昆山玉碎凤凰叫——从唐诗玉石语词看外来文明》、《水精如意玉连环——从唐诗玉石语词看外来文明(续)》、《珠棹时敲瑟瑟山——从唐诗玉石语词看外来文明(续二)》、《玉中仍是青琅玕——从唐诗玉石语词看外来文明(续三)》、《异国名香满袖熏——从唐诗香料语词看外来文明》、《兰陵美酒郁金香——从唐诗花卉语词看外来文明》等系列文章,陆续发表在高校学报上。

吾爱吾师(七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三·南师大1)

只是这些习作都是在1997年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以后写成的,而刘丹青老师早在1996年,即我们尚未结业之时,就调到上海师范大学去了,所以也就没有机会以学生的名义请他指教了。

结业几年之后,学校要求开设选修课,我立刻想到了文化语言学,想到了刘丹青老师。于是,笨鸟勤飞,写了六本备课笔记,鼓起勇气,也给学生上起了文化语言学课。

吾爱吾师(七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三·南师大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