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六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标签: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82级古代文学孙肃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六十六)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陈 艺 鸣
孙肃老师
孙肃老师,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生性硬朗,嗜烟好茶。第三学期开始教我们隋唐宋文学,以讲授诗歌为主。孙老师上课时工作状态绝对令人震撼:走进教室,既无课本,又无教案,只带着粉笔和茶杯!要知道,所讲授的,可是群星璀璨、满园芬芳的唐诗宋词啊。而且,不是仅仅一两课,而是整整一个学期,讲到哪首,无论长短,都是脱口背诵,工整板书,分析则口如悬河、洋洋洒洒,言必有据、满口锦绣,令人联想到了《三国演义》里“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的张松。除了对作者情况、历史背景和语句篇章,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疏通和分析,孙老师对作品的鉴赏主要是点评,类似于传统诗话词话的简炼精警。例如,李白《蜀道难》:“疑为作者在长安送人之蜀之作,从蜀道艰难,寄寓着反对割据分裂的隐忧”,杜甫《春望》:“感伤国事,怀念家人”,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凄凉伤感”,王安石《明妃曲》:“体现反抗精神”,张元干《贺新郎》“南宋第一篇豪放词”,如此等等。还有的,干脆就说:“这首不错”,“这首也挺好!”
如果说,丰家骅老师的特点是精于考据训诂,周明老师擅长审美赏析,那么,孙肃老师在课堂上显露出来的强项,就是旁征博引了。有所涉及,辄引经据典,应有尽有,非博闻强记、熟读饱学者而不能。例如:
讲张九龄《感遇》,旁引诗句: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李习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王维“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韩愈“本为圣朝除弊政 敢将衰朽惜残年”,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讲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一句注解里提及北魏胡太后所作《杨白花歌》,则顺口而背出全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讲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点破李清照“绿肥红瘦”即由此而化。
讲王安石《桂枝香》则述及宋时宰相的俸禄:俸银三百千,禄米一百石,茶汤钱二万缗,养五十名奴仆,拥35顷土地……
讲王沂孙《齐乐天》“西窗过雨”,即补充注解并加以延伸:“西窗”代秋天,“北窗”代冬天,“南窗”代夏天,“东窗”则指商量坏事。
如此这般,全凭记忆,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足见孙老师涉猎广泛,学识渊博,积淀深厚,称之为“活词典”亦不为过。
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编第一、二册课堂教学部分篇目
至于说到考试,则想也不用想,严肃严谨、不苟言笑的孙老师,真个是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大学士。复习范围也是一大箩:唐诗唐词、宋诗宋词,对了,别忘了还有隋诗和五代词;诗词格律,诸如“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以及“三平调”可不救,“孤平”必救,词牌的别名;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传奇名篇;诗文革新运动;西昆体、江西诗派、永嘉四灵诗派、格律诗派、江湖诗派……
人道是:有百科全书般的孙肃老师,就有百科全书般的考卷!
变文知识课堂笔记和隋唐宋文学考试复习要点
从中可知当年淮安语文教师中有个“孙肃”,乃是“南京下放干部”,但还不能确定此“孙肃”与我们的孙老师同为一人。又检索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1期刘友开《上课贵用“空手道”》:
姓名、地点、身份,尤其是那招牌式的绝活,都入榫合缝。毋庸置疑,这两则材料中的“二位”孙肃,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82级古代文学课孙肃老师其实是“三位一体”。而且由此还知晓了:孙老师这身技惊四座的功夫,如今有了一个形象而时髦的比喻——“空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