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爱吾师(六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2020-04-13 08:12:31)
标签:

江苏教育学院

中文系82级

古代文学

孙肃老师

分类: 吾爱吾师

吾爱吾师(六十六)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孙肃老师

  吾爱吾师(六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孙肃老师,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生性硬朗,嗜烟好茶。第三学期开始教我们隋唐宋文学,以讲授诗歌为主。孙老师上课时工作状态绝对令人震撼:走进教室,既无课本,又无教案,只带着粉笔和茶杯!要知道,所讲授的,可是群星璀璨、满园芬芳的唐诗宋词啊。而且,不是仅仅一两课,而是整整一个学期,讲到哪首,无论长短,都是脱口背诵,工整板书,分析则口如悬河、洋洋洒洒,言必有据、满口锦绣,令人联想到了《三国演义》里“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的张松。除了对作者情况、历史背景和语句篇章,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疏通和分析,孙老师对作品的鉴赏主要是点评,类似于传统诗话词话的简炼精警。例如,李白《蜀道难》:“疑为作者在长安送人之蜀之作,从蜀道艰难,寄寓着反对割据分裂的隐忧”,杜甫《春望》:“感伤国事,怀念家人”,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凄凉伤感”,王安石《明妃曲》:“体现反抗精神”,张元干《贺新郎》“南宋第一篇豪放词”,如此等等。还有的,干脆就说:“这首不错”,“这首也挺好!”

如果说,丰家骅老师的特点是精于考据训诂,周明老师擅长审美赏析,那么,孙肃老师在课堂上显露出来的强项,就是旁征博引了。有所涉及,辄引经据典,应有尽有,非博闻强记、熟读饱学者而不能。例如:

讲张九龄《感遇》,旁引诗句: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李习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王维“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韩愈“本为圣朝除弊政 敢将衰朽惜残年”,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讲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一句注解里提及北魏胡太后所作《杨白花歌》,则顺口而背出全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讲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点破李清照“绿肥红瘦”即由此而化。

讲王安石《桂枝香》则述及宋时宰相的俸禄:俸银三百千,禄米一百石,茶汤钱二万缗,养五十名奴仆,拥35顷土地……

讲王沂孙《齐乐天》“西窗过雨”,即补充注解并加以延伸:“西窗”代秋天,“北窗”代冬天,“南窗”代夏天,“东窗”则指商量坏事。

如此这般,全凭记忆,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足见孙老师涉猎广泛,学识渊博,积淀深厚,称之为“活词典”亦不为过。

吾爱吾师(六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编第一、二册课堂教学部分篇目

至于说到考试,则想也不用想,严肃严谨、不苟言笑的孙老师,真个是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大学士。复习范围也是一大箩:唐诗唐词、宋诗宋词,对了,别忘了还有隋诗和五代词;诗词格律,诸如“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以及“三平调”可不救,“孤平”必救,词牌的别名;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传奇名篇;诗文革新运动;西昆体、江西诗派、永嘉四灵诗派、格律诗派、江湖诗派……

人道是:有百科全书般的孙肃老师,就有百科全书般的考卷!

吾爱吾师(六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四·江苏教院7)

变文知识课堂笔记和隋唐宋文学考试复习要点

  最后附记,关于孙肃老师“其人其事”的一点小“考据”:查阅《现当代学人研究》2016第4期刊载的周先民《周本淳先生年谱》:

    1972年 52岁 被召集至淮安县第二中学编写高二语文教学参考书。从此与“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南京下放干部常武国、孙肃、季方廉相识,四人常以诗词酬唱往来,自号“山阳四君子”(淮安古称“山阳”),成莫逆之交。

从中可知当年淮安语文教师中有个“孙肃”,乃是“南京下放干部”,但还不能确定此“孙肃”与我们的孙老师同为一人。又检索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1期刘友开《上课贵用“空手道”》: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有幸乘上了这趟“首班车”,被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录取,进入中文班读书。给我们上《古代汉语》课的孙肃老师,他就是用“空手道”来上课的。虽然时间已过去了40年,但他用“空手道”上课的情景却历久弥新。记得孙老师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只带了三样东西:一盒粉笔、一杯浓茶、一包香烟,如此而已。他的“开场白”也更简洁而意味深长:“我是梁启超先生的学生的学生。”话音落毕,他就开始了第一堂课的教学。只见他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讲得口干时喝一口茶;讲到兴奋时抽上一口烟。他既没带教科书也没有讲义稿,却按自己的理解来引经据典,把教科书讲得头头是道、生动活泼。下课时留在黑板上的是工整、秀颀的行楷粉笔字板书,其内容就是要点、重点和难点,从左上角一直到右下角,写得满满的一黑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一堂课便落下了帷幕。课后,我们把他所讲的、所写的和教科书上的内容相对照,竟然是八九不离十。就这样,他按照课程表用两个学期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便将王力主编的三大本《古代汉语》讲完了

姓名、地点、身份,尤其是那招牌式的绝活,都入榫合缝。毋庸置疑,这两则材料中的“二位”孙肃,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82级古代文学课孙肃老师其实是“三位一体”。而且由此还知晓了:孙老师这身技惊四座的功夫,如今有了一个形象而时髦的比喻——“空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