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四十六)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通师4)

标签:
南通师范学校扬师院南通师资专科班77级中国历史王承原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四十六)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四·通师4)
陈
王承原老师
王承原老师,为人谦逊友善、温和低调,教我们文科班的历史课。当时高校招生刚刚恢复,百废待兴,师资和教材都很匮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缺了这两者,则是既无“巧妇”,又无“米”。王老师早年曾任教通师,任史地教研组长,后调至市二中;通师开办大专班后,被急调回来教授中国史课程。教材问题在短期内题较难解决,那时候,除了底蕴深厚的名校、老校,可以现编现用吃老本,其他一般院校都没这个实力和底气,尤其像通师大专班这类临时扩编的教学单位,更是别无他法,只能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沾光借用“老大哥”们的资源了。例如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在77级新生1978年2月入学后不久,就编印了数十万字的《中国历史大事纪年》;暑假过后,这本很有分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就成了我们文科班唯一的装订成册的课堂教材。好在王老师学识丰富,讲课驾轻就熟,犹如行云流水,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不足的缺陷。王老师还精心编写了不少相关内容的讲义,时隔四十多年,我手头还保留着一份有关屈原及战国七雄的油印讲义。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讲到“安史之乱”之前盛唐繁荣时,王老师脱口引用了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课堂之外,同学们则各显神通找书看。我的运气较好,父亲帮忙从“wen革”期间“破四旧”残留下来的废旧书刊中捡到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一册)和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上下册),这在当时,算是发了一笔文化“小财”了。就这样,王老师教了我们三个学期的历史课,直到毕业。就在这短短的三个学期里,受王老师人品和学识的熏陶影响,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打下了些许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77级通师大专班历史课所使用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油印讲义,以及当时尚未正式解jin的《中国通史》、《简明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