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四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通师3)

标签:
南通师范学校扬师院南通师资专科班古代汉语心理学沈光耀、曹祖清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四十四)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通师3)
陈 艺 鸣
沈光耀老师
沈老师,高瘦清癯,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扬州师范学院前身,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五所高等师范院校之一),教我们古代汉语。沈老师讲课特点鲜明:口若悬河,幽默风趣。一开始,和其他科目一样,也是没有正规课本,沈老师备课、讲课都极费心思,我们课堂笔记也做得很辛苦。后来终于有课本了,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的《古代汉语》,作者是复旦大学著名教授张世禄。但该书定位是普及读物,作为高校教材似乎略显单薄些,所以沈老师在讲授时还是做了不少补充,我们的笔记依旧勤书不辍。(二十多年后,通师主办教育部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前来讲学的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曾提到这本《古代汉语》,说张世禄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精辟新颖的思想。只可惜我们当年水平太低,未能理解和体会到。)
(张世禄《古代汉语》,以及课堂所做的书签式笔记)
总的来说,我们的古代汉语课程是开明开放的。除了沈老师,记得还请过一位陈老先生来专门给我们讲授音韵学,他用拟古的韵律唱读岳飞《满江红》,吸引了隔壁理科班不少同学过来“蹭”课。在沈老师的鼓励下,我们还买了本科教材《古代汉语》(王力)课外自学。
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严格的。第一学期,我总评只有88分;第二学期,使足了劲,得了90分。
曹祖清老师
曹老师,南通人,知名校友,知名教师。1937年从通州师范学校毕业,任教于金沙小学。194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专业。1946年起回母校通师任教,曾任教育学科组长。“wen革”期间曾被遣送县区劳动。落实政策回来,适逢大专班开张,于是我们有幸得以受教于曹老师。曹老师讲课,总是面带慈祥的笑容,声音不高,慢声细语,娓娓而谈,却有着很强的穿透和辐射的能量。第一课,开宗明义,讲到“神秘的”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曹老师举例说,家里的小孙女知道我是教心理学的,就问我,爷爷,那你猜猜看,我现在心里想着什么?——这就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并不是去猜想、揣摩对象的心里所想所思,而是研究像“意识”、“注意”、记忆”等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不清楚别的同学怎么样,而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明白了心理学不是“什么”。那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比较复杂,须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去学习体会。
曹老师为人亲切、随和,教学注重互动,经常走到同学中间轻松交流。有一次,我身边正好有张凳子,曹老师就坐了下来和周围同学交谈,话题不限,无拘无束。记得当时还谈到了名噪一时的第一位神童大学生,我对他那篇广为流传的满分文言作文有点异议,认为有些地方显然半生不熟,如“汝休来矣!”——“矣”这个语气词用在这儿就不合适。把他捧得太高并不好,真不希望他将来也成为仲永之类。曹老师则观点和态度都公允、平和,对人对事,客观分析,不置臧否。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印发行了《普通心理学》,全国高校总算有了心理学的权威教材。曹老师告诉我们,该书主编曹日昌,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所长,该书正式出版于196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内学者编著的第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敬仰之余,我们笑问曹老师:“也姓曹啊,曹老师莫非是他亲戚?”曹老师微笑着摇了摇头。
当时心理学和教育学两门课程合开,学时一年。感谢曹老师宽容厚道,两个学期,我的分数是96和92分。全班心理学成绩最好的贾真同学,毕业后留校执教心理学课程,在曹老师的悉心指导、精心培养下,成为全市知名心理学教师。她对曹老师大专班教学的回忆,情深意浓:
1977年春天,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我们跨进了通师的大门,那时候走进课堂的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年男老师,最年长的就数年近60的曹祖清先生了。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就得知了他的许多信息:曹先生是解放前上海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年轻时就在通师教教育心理课程,是老通师教育家顾怡生先生的女婿,刚从乡下解除劳改回城不久……,所有这些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充满了神秘之感和敬仰之心,但直到老先生退休离开学校,我们都未曾听他讲起过自己的故事,一切也许都淹没在他饱含沧桑历经坎坷的人生中了。当年,我对一周两堂的心理学课,总是充满着期待,这种精神大餐所带来的享受,至今依然回味无穷。我喜欢看曹先生上课时的动作神情:他总是左手拿一块折得方方正正的或格子或白色的手帕,偶尔擦擦并不冒汗的额头和落下粉笔灰的右手。上课时双手动作的幅度不会超过半尺,双脚也总是围绕讲台有限地踱来踱去。声音并不太高,两眼却炯炯有神,脸上时常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这些都让你感受到一个长者才拥有的淡定谦逊和儒雅。我喜欢听曹先生课堂上的娓娓道来:那时候上心理学课是没有教科书的,教学质量完全依靠师生双方的心灵互动。上课铃声响后,曹先生没有噱头闲话的铺垫,直奔概念讲解、原则分析和规律揭示。你得静下心来,从一开始就进入他的逻辑,未知的信息、严密的论证紧紧地吸引着我们的智力活动,让你感受到一个智者才拥有的平实严谨和理性。……(《母校的老师》)
以曹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时才华,犹如春雨润物,其泽惠又岂止我们这一代学子?通师1969届校友,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在其教学论文《数学老师要学些数学教学心里》中朴实真切地回忆了曹老师对他的启发和影响,颇具代表性:
到底是高于我们十几届的学长,所描述的从“头疼”到“稳定的间接兴趣”的心理过程,精到传神。
至于我自己,1980年1月毕业,即分在一所郊区中学教初中、高中语文。连我自己也难以解释,就在每周批改两个班作文的漫长“灾情”之中,1985年的某天,在新华书店发现一本《现代心理学发展史》,竟毫不犹豫,掏钱买了回去,还读得津津有味。
现在想想,原因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曹老师的音容笑貌终生难忘,心理学虽非专业,但毕竟种子已经播下,“当春乃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