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三十)娴静平和的朱润芝老师

标签:
南通中学回忆母校怀念恩师化学课朱润芝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三十)
娴静平和的朱润芝老师
陈 艺 鸣
朱润芝(中)老师与徐伟华(左)等老师合影
直到四十多年后的现在,班级同学相聚,若是蓦然说起朱润芝老师,不少同学恐怕还会一时记忆不清,但要提到“搅拌搅拌”,则一概恍然大悟:“原来是她啊,我们的化学老师!”没错,朱老师,北方人,来自大连,70年代初调至通中,教我们班的化学课。朱老师性行淑均,娴静平和,讲课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给人感觉是,在她那儿,南方的优雅更甚于北方的豪放。
“搅拌搅拌”之所以成为全班同学记忆深处“化学课”的一个鲜明的符号,乃是因为朱老师在课堂教学做化学实验时极其严谨和慎重。每次做相关示范,朱老师都要用玻璃棒在容器中以顺时针方向匀速搅动,同时提醒大家莫忘这一程序:“搅拌搅拌”。至于为什么要“搅拌搅拌”?一般理解是可以加快溶液中溶质被溶剂溶解的速度,朱老师也是这么说的。但那时我们浅尝辄止,却忽略或模糊了在另一个实验中“搅拌搅拌”的作用:沿着器壁慢慢将浓硫酸流入水中,并不间断地搅拌,直至完全稀释,——这里“搅拌”为的是散热,因为浓硫酸溶于水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搅拌可以使之迅速扩散,避免造成沸腾飞溅。诸如此类,完全有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搅拌还有何别的作用?搅拌是否必须顺时针?搅拌时为何规定玻璃棒不要触及杯底和杯壁?只要认真,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可见,“搅拌搅拌”,大有学问,只可惜我们那时浮躁轻狂,得一忘二,很多知识都没搞清楚。
如果说“搅拌搅拌”是班级的集体记忆,那么“石蕊试液”就是我的个人记忆了。该试剂是实验室常用指示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中性则不变。能够对此短语印象深刻,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倒也确有几点原因。一是,朱老师说起来有着特殊的语音特点,四字之间,亦含韵律,使人过耳难忘。二是,此前在一本觅得之旧杂志上,看了一部《五彩缤纷》电影剧本,内容是大跃进时期,某厂工人技术革新,敢于创造,运用化学手段染出各种颜色的布匹;看了朱老师石蕊试剂实验示范,豁然明白,自认为原理就在于此。三是,石蕊试剂(纸)是英国化学家波义尔偶然发现紫罗兰花瓣沾上盐酸而变红,受到启发后,再用各种植物反复试验,从而发明的;由此,我联想到正在阅读的《元素的故事》([苏]依·居查叶夫)里所写:德国化学家本生运用无色火焰来燃烧不同物质,根据火焰颜色不同,进而分辨和发现各种不同元素;认为二者可谓异曲同工,由衷钦佩,甚至立志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现在回想起来,一个极普通的知识点,由于有了多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因素偶然形成知识链接和记忆关联,遂能深刻而持久;而原以为既定规划的人生道路,亦可能为许多貌似偶然而实为必然的拐点所裹挟,终究身不由己。零零碎碎,“搅拌搅拌”,感慨颇多。
高中毕业后,与朱老师即无联系。后来从班主任曹子能老师那里,知道朱老师改教物理了,于2006年退休。
退休以后的朱润芝老师(左五)和曹子能(右四)、徐伟华(右三)等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