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行山西(十九)——大同云冈石窟

标签:
旅行山西云冈石窟历史 |
分类: 满世界溜达 |
第二次来云岗石窟,以为会很平静的走马观花,当面对陈旧沧桑的石窟,仿佛走入历史的长河,还是那样新鲜,那样激动,那样震撼、那样虔诚。面对先人们的伟大创举,个人是何等的渺小。
云岗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对北魏以前的佛造像了解的不多,在中国大规模的开凿佛教造像当从北魏开始,梁思成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族,尊崇佛教最早的表现方法之一是在有悬崖的地方开凿石窟寺”。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都有开凿。最为有名的是第五窟的造像,也称云岗大佛,是云岗石窟的标志。其次就是“昙曜五窟”即第十六至第二十窟,据说这五窟的佛祖造像的脸是按照北魏的五个君王的脸开凿,佛就是王,王就是佛,这可能也是国人对佛教这个外来者的的市俗化、中国化,。
关于“昙曜五窟。”资料上是这样介绍的: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如果有时间,最好的走完每个窟,才能比较出前、中和后期造像的区别,才能了解佛教造像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