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汕头蓬沙书院

(2017-06-27 01:53:48)
标签:

蓬沙书院

历史文化

汕头

旅游

杂谈

分类: 汕头历史文化名迹

蓬沙书院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从汕头往饶平到外砂镇政府斜前面的交通信号灯有三条路,靠最右边进去,二三百米即到,在路边。蓬沙书院又称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历经18年建成的,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该书院是汕头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


书院前的阳埕,除一部分给建筑物占用之外,剩下的停了不少车。


书院前的阳埕,除一部分给建筑物占用之外,剩下的停了不少车。

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兴顺民变后,潮州总兵方耀到外砂“办清乡”时,倡导并委托外砂秀才陈大义任筹建董事长,历经18年才建成的,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


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兴顺民变后,潮州总兵方耀到外砂“办清乡”时,倡导并委托外砂秀才陈大义任筹建董事长,历经18年才建成的,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构成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前三进即前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从屋即花巷排屋,为蓬沙书院。后包为二房夹一厅格局,为方公讲院。两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宽33米,建积2706平方米,建设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即冠山、景韩、尊育、敦化、凤山、绿波、蓬沙)之最。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构成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前三进即前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从屋即花巷排屋,为蓬沙书院。后包为二房夹一厅格局,为方公讲院。两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宽33米,建积2706平方米,建设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即冠山、景韩、尊育、敦化、凤山、绿波、蓬沙)之最。

蓬沙书院坐东向西,石门楼为三山门,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比例极为张扬。大门“蓬沙书院”连同左右山门“同德祠”、后包偏门“方公讲院”等榜书,均出自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探花、翰林院编修、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笔力遒劲,古朴端庄,十分珍贵。大门口摆放着一对威武石狮,石门肚为整体浮雕石刻,内容为功名才子寿和仁义礼智信的典故。


蓬沙书院坐东向西,石门楼为三山门,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比例极为张扬。大门“蓬沙书院”连同左右山门“同德祠”、后包偏门“方公讲院”等榜书,均出自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探花、翰林院编修、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笔力遒劲,古朴端庄,十分珍贵。大门口摆放着一对威武石狮,石门肚为整体浮雕石刻,内容为功名才子寿和仁义礼智信的典故。

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是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兴建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建筑艺术借鉴价值。<div>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外砂王厝人王兴顺响应彩塘吴忠恕、官塘陈亚十、潮阳陈娘康等人,在外砂发动民变,先后占领青屿、东炮台,攻打澄海城、鸥汀寨。历时一年多最终被官兵平定。同治九年(1870年)潮州总兵方耀奉两广总督瑞麟命,在潮汕各地“办清乡”,清剿乡村40余个,外砂在清剿之列,时有谢山昆岗等多人受到处置。</div>


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是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兴建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建筑艺术借鉴价值。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外砂王厝人王兴顺响应彩塘吴忠恕、官塘陈亚十、潮阳陈娘康等人,在外砂发动民变,先后占领青屿、东炮台,攻打澄海城、鸥汀寨。历时一年多最终被官兵平定。同治九年(1870年)潮州总兵方耀奉两广总督瑞麟命,在潮汕各地“办清乡”,清剿乡村40余个,外砂在清剿之列,时有谢山昆岗等多人受到处置。

蓬沙书院


蓬沙书院

三山门,


三山门,


同德祠的门给封掉了。


同德祠的门给封掉了。

两边的同德祠。


两边的同德祠。

蓬沙书院。


蓬沙书院。


钟德祥(1849~1904),字西耘,号愚公,或曰号大愚,晚号耘翁。清广西宣化县斑峰团刘圩(今刘圩乡)人。钟德祥出身于书香世家,父金栋为县学廪生,弟德瑞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进士,德祥次子刚中,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次年中清代最后一科的进士。德祥参加郡学考试及赴桂林秀峰书院就读时,年仅16岁。同治五年(1864年)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侍讲、国史馆编修、帮办福建、台澎防务。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之变,他奉命出关视师,和议成,回国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调任广西帮办防务。因与左江道余诚格不洽,遂辞职去广州。不久病故。著有《蛰窠全集》、《宣南集》、《南征集》等书。


钟德祥(1849~1904),字西耘,号愚公,或曰号大愚,晚号耘翁。清广西宣化县斑峰团刘圩(今刘圩乡)人。钟德祥出身于书香世家,父金栋为县学廪生,弟德瑞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进士,德祥次子刚中,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次年中清代最后一科的进士。德祥参加郡学考试及赴桂林秀峰书院就读时,年仅16岁。同治五年(1864年)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侍讲、国史馆编修、帮办福建、台澎防务。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之变,他奉命出关视师,和议成,回国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调任广西帮办防务。因与左江道余诚格不洽,遂辞职去广州。不久病故。著有《蛰窠全集》、《宣南集》、《南征集》等书。

大门内。


大门内。


里面的一边。


里面的一边。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蓬沙书院,作为兴学育民的场所,一直延至民国时期。大革命时期,两院曾作为农会会所。1938年9月,外砂青抗会成立,会址设在蓬沙书院里面。1946年抗战胜利后,外砂陈惠潮等绅士利用蓬沙书院创办蓬沙初级中学,掀起科教育民兴国热潮,1949年解放前夕,该校部分进步青年学生上凤凰山参加革命。解放后,两院成为外砂区(公社、乡、镇)人民政府的治所,直到1987年政府新建办公楼后搬出,两院改作镇文化中心至今。里面的摆设与书院原来的功能并不般配,没看头,有书院没书文化。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蓬沙书院,作为兴学育民的场所,一直延至民国时期。大革命时期,两院曾作为农会会所。1938年9月,外砂青抗会成立,会址设在蓬沙书院里面。1946年抗战胜利后,外砂陈惠潮等绅士利用蓬沙书院创办蓬沙初级中学,掀起科教育民兴国热潮,1949年解放前夕,该校部分进步青年学生上凤凰山参加革命。解放后,两院成为外砂区(公社、乡、镇)人民政府的治所,直到1987年政府新建办公楼后搬出,两院改作镇文化中心至今。里面的摆设与书院原来的功能并不般配,没看头,有书院没书文化。


保存得还不错。


保存得还不错。

站在第二进回看。


站在第二进回看。

从旁边厝包去看后面的方公讲院


从旁边厝包去看后面的方公讲院

前面转弯就是方公讲院了。


前面转弯就是方公讲院了。

这圆门很好看。


这圆门很好看。

方公讲院


方公讲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