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全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培育

标签:
俞黎华书法书法评论 |
分类: 书法研究 |
重视全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培育
俞黎华
除了在中小学恢复和加强书法课书写技能的培养训练,更应结合加强书法美育的教育,
还应该在中学阶段安排书法史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和书法审美的教育。对大学层次的书法教育,应该成为结合古汉语、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历史等国学知识教育的重要一环。无须讳言,我们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书法家,犹如我们的中文系,培养不出诗人、作家同样道理。高等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不是众多的书法家,而是千千万万个具有书法知识和素养的工人、农民、军人、科技工作者,等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使他们通过学习书法,最终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脱离了低级趣味而高尚的人。这是书法教育的初衷。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延续中华优秀文化文脉的重要一环。
书法本科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师资队伍的未来就职者。彻底改变目前中小学书法教师缺乏、由语文老师和社会人员代书法课的局面,这样才有可能把书法教育和书法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书法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该不在于数量的扩充,而是注重能力上的提升。他们应该是在书法史的发掘、整理,研究,在书法美学、书法创作、书法批评、书法学学科建设方面,有所建树的专业人才。尤其后两者我们现状的还很薄弱,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弘扬传统书法艺术,在当前文旅建设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书法载体形式,大都分为碑刻(墓志铭、造像题记等)墨迹(手札、手卷、挂轴等)和摩崖刻石等。大都处于博物馆、山野,各类景区内。应该将这些场所,打造成为书法普及教育的平台。作者亲自所见,90年代日本的书法研修团,专门来到山东平度天柱山访碑,见到他们思慕已久《郑文公刻石》(上碑)时,喜极而泣的场景。而中国的观众,极少有这种激动,因为他们不理解这块刻石,及书丹者郑道昭的文化背景,遑论此刻石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作者在济南见过多次这样的情景:导游在趵突泉景点,对 “趵突泉”的牌匾的“突”字,上边少了一点的现象,介绍说:趵突泉的水喷涌太大了,那一点不知到哪里去了。等我们到达大明湖时再说。大明湖景区牌匾上的“明”字,从目从月,比现在的简化字的明,多了一短横。 属于繁体字、別体字,来到大明湖那导游又说了:看!趵突泉“突”字少了的那个点,流到大明湖了来了,所以这里“明”字,多了一点……导游加点噱头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说明,这些别体字和繁体字一样,在书法中属于“帖写”,而被保存并仍在使用。再者趵突泉、大明湖,题字皆为古人所书,如果能将明字,从目从月,表示从窗户里见到皎洁的月光,用会意的造字方法,表达了光亮的意义,观众会从书法字形中,了解到汉字的起源,这就是对传统文化很具体很形象很有趣的学习,这种将风景和书法文化的有机结合,会给观众带来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美感点点滴滴的增多变大,就会有助于受众文化素质的提升。犹如趵突泉的一点水,汇入大明湖中,以小汇大,一片大明。
净化书法环境,打造书法良好的社会氛围。毋庸讳言书法的粗制滥造、以假充真,以劣为美,一切向钱看,争权夺利种种不良现象,严重违背了我们繁荣发展书法艺术,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初衷。这些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许多城市街头牌匾广告,许多是美术字或外语,少有书法意味者,高水平书法者更是少之又少。这在汉语汉字和书法的母国,这种现象是否应该纠正
。如果我们对于书法的审美能力、评判鉴赏能力提高了,也会杜绝或者扭转不良现象的产生和繁延,对于美化社会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美化城镇市容,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