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道心昭日月,彬彬君子化春风耿耿道心昭日月,彬彬君子化春风

标签:
耿彬书法 |
分类: 书画评论 |
国庆节期,参加了“春华秋实
见字如面——耿彬先生楹联展座谈会”。因为我在此之前,曾经参加过数次关于耿先生的座谈会,发表过,多年来与耿彬过从所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和对耿彬书法认识的学习体会。并且曾经撰写了:耿耿道心昭日月,彬彬君子化春风的联语,以此为耿彬先生艺术人生写照。这次展览是在耿彬先生
身后,新发现的百余幅楹联中,精选一部分进行展出,时值耿彬先生逝世五周年。
我在这次座谈会上,主要谈了对书法楹联的认识。
楹联的历史,一般都认为是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如果较真,远在诗经、汉赋中的排比对偶句式里面。也可以看到楹联(对句)的痕迹。可以视为楹联的先河。唐诗格律诗中的颔联、颈联,更不失为绝佳的楹联。我想说的是,楹联作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单独成为被社会各阶层和广大民众所喜欢的民俗文化样式,而且被发扬光大。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与书法的紧密结合。在历史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更使楹联具有了文思妙想,志趣叠加,文书联袂,雅俗共赏,受众更加广泛的特质。历史上纪晓岚、何绍基都是著名的撰联高手。
但就书法而言,楹联适合多种书体的创作,尤其篆、隶、楷书更为适宜。可能有人认为对联的形式限制了创作,其实从古今许多优秀的楹联作品来看,是不存在此种忧虑的。再说,任何形式都具有规则和规律的限制,而非绝对的自由,不守规律制约的自由与艺术无关。
在艺术中对称,是重要的手段,也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重要形式。现在,出现了一些奇数字屏的尝试,这犹如时装中,上衣左右两侧,颜色大小的不对称,以及裤装的下脚毛边和洞洞裤等,都是一种对主流对经典的逆袭,注定并非主流。在中国文化包容多元的格局下,完全可以探索,但是有否有足够生命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过度美饰文字形体,被称之为金文美术字的“鸟虫篆”,早就杳无踪迹了吗。还有,
对于书法作品的横写和简化字问题,许多老先生早就有所实践。我所知道的启功先生,有过横写作品的尝试,但是解决不了因为竖写,才具有的自然书写产生的书写性,及带来的的上下连属的灵动,行气所体现出的,真情实感的律动都无从谈起。而这些恰都是书法灵魂的东西。至于简化字我个人认为,简化字目前没有成功的资料可以借鉴,而且书法本身是一门传统的、古典的,带有高古典雅气息的,历史悠久的艺术。因此,简化字进入书法,的确是一件需要长期艰难努力的事情。
书法楹联给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生机,现在所有展览,都会有楹联的身影,但是又有挑战,比如草书创作楹联,我个人感觉,数量即少也少有成功之作。窃以为楹联字、句,文意的上下对比,所形成的“单兵”对峙,和稳定对称为主的规律性
,对于连绵的草书(尤其大草)是很不适宜的。
耿彬先生楹联书法,尽管作品全部都是楹联,但不单调。原因是篆书、隶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其中又有多种风格的变化,就使得作品不但不单调,而且有看点。原因是什么?是作者丰富强化了作品的内涵。比如在篆书中,有金文书法、还有小篆、还有专门取法某一器物铭文的作品,当然更多地是,多种字体的跨界汲取,上下探索“熔古铸今”风格的作品。比如行书中的,既有宗法魏碑的之作,也有不乏何绍基笔意墨趣的作品。如此等等,给人们带来了欣赏的颇多愉悦和启迪。不能不说是,国庆佳节济南文化市场的一份厚礼。
后一篇:加强书法审美能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