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梁修先生

近日翻检旧时收藏的字画,发现梁修先生早年写给我的一幅书法作品。
我与梁公相识,大概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晚期。因为那时候梁公担任,山东美术出版社编印的《山东省书法篆刻作品集》责任编辑。他对入编的拙作《集西狭颂七言联语》谬爱有加。多年来我曾多次听到梁公给别人所说的,对我肯定鼓励的溢美之词。人在背后很难不被别人议论,但是充分肯定的议论,远不及负面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梁公并非世故圆滑者,我也一介书法爱好者,他除了初心,完全没必要如此。他会在我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以他特有的方式,有时候给我指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比如他问我最近忙什么?没空写字吗?或问最近篆书写得多吗?等我回答完毕,他会告诉我,你的行书帖气弱了,然后再补充一句,这只是自己的看法。其实梁公说得极为精准,这源于他对我的热切关注与希望。
梁公在省城书法圈内,被我侪视为两位书法导师之一。他在人品上是谦谦君子,学问上乃淹博之士,在书法上是道德文章双美的学者型书家。(这里恕我多言几句,学者型书家本是个伪名词,哪有没学问和文化素质的书法家?但现在的确有不少这样的 “书法家”,所以学者型书法家就有了提出和存在的必要。)
梁公的这件书法,这大概是上个世纪末书赠予我。今与梁公暌违已久
,听说他现在不住在济南,所以更有见字如晤,顿生亲切之感。
梁公以行草所书的唐王之涣《凉州词》,是他经常书写的内容。开篇第一个黄字,和结尾的关字,首尾相应,十分精彩。黄字造型跌宕,中段左右扭曲,但重心平稳,做到险中有安,奠定了整件作品的基调,开了好头。梁公的用笔圆润平实,笔致既有行云流水自然情态,还有传统“折钗股”般的筋骨力道之美。
这件作品最为抢眼的是,别具梁公风格的结体。字形大小不一,大字多方形,而且字围方整。如:远、城、留、笛、杨、柳诸字。这种结体的方,有意无意间,与圆润的线条,形成绝妙的对比。小字皆被裹挟在大字之间,实际形成祖孙相携,漫街而行有趣的小章法关系。这样的对比还有一些:比如字轴之间较为宽松,和字距之间相对紧密的对比、字轴直顺与其行间字态欹仄不同的对比……都存在微妙的变化之中。尤其最后结尾的关字,墨色稍干,与上面被缩小的门字,不仅创造了大小的对比,而且也创造了疏密的不同空间,这样从墨色对比,字的大小疏密,都造成很大的艺术反差,这一
有了以上所述的赏析,再来研究梁公书法的渊源,就会不难发现,其书与二王书法的继承关系,同时也不难发现他在结体上,有了自家风范。正像李煜评论李北海学习右军书,得其气而失于体格那样的现象。其实这正是梁公善学之处。 “一炷香”式的落款,依然用小一号的行书写就,对比中与全篇浑然一体,形成整篇书法,呈现出诗文与书法同样流畅激越,又不失温文尔雅的书卷之气。 创作了中和之美。这里我借用冰封的黄河,表面平静,但冰面之下,暗流涌动,呈现奔淌不息之象,藉以形容梁公这件作品的风韵神采,是恰如其当的。梁公所写的描述黄河母亲河的凉州词,也写出温良谦恭,上善若水的自我精神写照。
和梁公相识多年,受益良多。想来如今梁公已是耄耋老翁 ,谨以此篇,向梁公致敬!
梁修先生简介(来自百度)
1938年生,山东省高青县人,山东美术出版社编审,当代著名学者型书法家。
喜读书,举凡经、史、词章、语言文字、金石书画之学,多所涉猎,于文学诗词,致力尤多。至如书史、书论、画史、画论、印学史、印论等,更在必读之列。尝名其书室曰“甾云山馆”、“借月楼”、又名“两忘斋”。
自1988年,连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副主席,现为顾问。书作参加过历届省展、国展。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中青展评委。作为山东省代表出席第五、第六届全国全国文代会。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