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丕昌教授印象记

分类: 书画评论 |
丕昌兄多时前,曾经嘱我写一篇关于他的文字。 我对他非常了解,对于老朋友的委托与信任,我欣欣然,届时写一篇这样的文字,还是能够胜任的。
但,时光白驹,每次动笔,总想再酝酿一下,愈是重视,愈不能轻易下笔。且,杂事与笔债不绝,终,未能成文,实在有愧雅命。
凡事总有由头,就从我们彼此相识说起。最早是听其胞弟装裱师戴丕广,向我提及丕昌兄大名。我与丕昌第一次相见,大概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场合上,朋友给我们彼此做了介绍。 随后我和丕昌的熟稔,是先后参与山东省高校书画研究会、山东高等学校书法家协会、和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的社团工作,相处和合作的时间逐渐增多,对丕昌的印象也逐步丰满起来。
丕昌兄堪称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画家。我这样说,并非随意溢美之词,而是有亲身体会的。
首先说说丕昌兄的“德”。丕昌给我留下好多美好的印象。他待人热情厚道,乐于助人,他周围的人,肯定会有同感。他尊敬师长,每当对我谈及,他在曲师求学时,杨硕、杨象宪等老师对他的教育,总是充满真挚的感激之情。他对学会的工作,总是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做好分管的事情。我和他一起工作,配合的甚为愉快。他对本职工作,也是不避劳苦,主动开拓进取。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建立并发展了艺术学院,他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作为不完全脱离教学的丕昌,承担的工作量肯定不少,但从没听说,他有任何怨言。他谦虚好学,时常和我切磋一些专业知识,有些时学生提的问题,我劝他不必太在意,但他都力求给予学生满意答复。他具有一种可贵的感恩之心,凡对他有所帮助,甚至微不足道的事,他总是涌泉相报,对此我深有体会 。
再说说丕昌兄的“艺”。人们常说“书画不分家”。但是自古以来,书画兼擅的书画家总是少数,像苏东坡、米南宫,赵松雪、董香光等高手,历史上就区区可数。此道可谓难矣!丕昌却做到了书画兼擅。他擅长小写意的梅兰竹菊,笔墨清新,典雅不俗。他还擅长山水,既有青山绿水写实性的描绘,也有寄情山水之娱自我精神的表达,由于有书法的坚实功底,他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笔墨生动,韵味清雅,耐人寻味。
丕昌兄的字,我见的较多的是行书,及其行楷书、和行草书。他是恪守传统书法的精华,用笔著墨,分行布白,不激不厉,静穆清新,具有中和之美。丕昌的字和他的人一样,自然潇洒,不取宠、不跟风、具有难得的书卷之气。彰显了书家自信、雅正的内心世界。我是喜欢这种“书如其人,人即其书”平实含蓄一路书风的。
最使我感慨加感动的,是丕昌兄在荣退之际,在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墙下,进修了数年,当起居大不易的“京漂”。这在一般人心目中,对于功成名就的书画家,此举似无必要。初闻我也对此不解。据说他是自费充电,是为了弥补多年来,因为担任院长职务,而在书画方面耽误的时间。是为了加快自己的艺术提升,才有了这般他的艺术生涯,一次变法的惊人之举。现在看来,丕昌不虚此行。无论从他的自身感受,还是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的确是通过这段集中时间的进修,开阔了眼界,艺术有了显著的升华。而且他的书学理念也颇多进取。近年他所创办的“文昌书院”,将其大半生研讨探索宝贵的书画艺术经验,不辞辛劳的传授给后来者。实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众。又还原于此的大道。他针对成年人的学书特点,从篆隶碑学入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也十分赞同。认为这样可以避开,童子功和应有基本功缺失的短板,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提高学书者兴趣,增加对文字源流的必要认知,减轻初学者技法的难度,降低书法的门槛。课堂学习与小型创作的结合,对书法名作的赏析,对学生典型作品的点评,以及老师的示范辅导等。课堂之外,对书法名迹实地考察、参观、讲学等。既适合成年人初学的特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这样也对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曾经受邀参观过“文昌书院”的师生展览等项活动,看到了师生良好的教学成果。丕昌兄是集书画教学、创作,及其组织能力于一体,
我充满希望并热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