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2014-01-15 11:31:46)
分类: 一个人的战斗

“活到这把年纪,越来越明白天赋的重要性,努力了这么久,但凡有点天赋,也该有点成功的迹象了吧。”负能量老师在微信上说。

我第一次听见这句奠定他江湖地位的名言时,不由地膝盖一软,被他的犀利见血封喉了。

对了,负能量老师的正业是北大著名法学教授,不过在我看来,他的第二产业——每天传点负能量——尤见功力。


当然了,听到这样完全不刷糖霜的话,难免叫人心头梗着。掂量自己那点“天赋”有几斤几两,审视传说中的“成功迹象”是气若游丝呢还是昭然若揭。

 

自省的过程可真够烦人的,像是写给自己的年终总结,都没法兑水。

主要觉得自己特分裂:

白天做纯理性的战略分析,晚上完全感性地写文章;白天主持跨部门小组合作,晚上一个人对着电脑低语。脑袋不停地在商业和艺术,团队合作和个人主义之间切换。就像在Mac上装了一个Windows系统,切换着切换着就恨不得死机过去。


 

11月的时候去NYU商学院做了一个talk——有关亚洲人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在美国的职业环境里攀升。紧接着一周末又去参加了纽约“1020文化沙龙”——10个来自不同行业(建筑、电影、设计、行为艺术等等)的人分别讲20分钟。对于前者,我往往会有一种:“你们除了赚钱能不能想点儿别的呀?”的小鄙夷;对于后者,我又有一种:“大哥你做这个有什么意义啊?能考虑下投入产出比吗?哪怕不考虑经济效益,好歹有点社会价值吧?”的不靠谱。乐观点说,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的边缘,悲观点说,就是两头都没有归属感。这种找不着组织的焦虑,就是分裂的直接后果。

 

可是这种分裂不都是自找的吗?要是你能够在日常工作里得到全面的满足感,那就不要每个周末、一年52天、1248个小时地写作啊。要是你真能靠写作支付曼哈顿昂贵的租金、支撑各种旅游、满足所有世俗的虚荣心,那就全职写作去啊。又没人拦着你真是的。不要自己双手死死地扒住护栏,然后在24楼天台上嚷嚷“你别拦着我别拦着我”。


 

说白了,“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样刻薄地解剖自己真是有点累。毕竟,做个全职的理想主义者是很挑战的。

 

于是很多人把对自己的无力成功转嫁给了金钱,名望,婚姻和小孩。然后对于未实现的梦想用不屑的语气说:“我那是没有用尽全力去做而已。”

矮油,说得好像只要你想,就可以全力以赴一样;只要你全力以赴,就可以实现一样。

我每每写东西写到后来就容易心浮气躁、草草收场,过后又被那篇未尽全力的文章蠢哭。一次次和毅力对峙失败后不得不承认,在长久的习惯积累之下,发挥自己天赋的60%变成了一种常规水准;而那些抓心挠肺挤出100%天分的,全然属于超水平发挥。

 

而逃避的反面,就是不顾现实地去做个理想主义者,顶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英雄主义面具,打着无准备之战,还把自己感动到不行。


 

 

我欣赏和佩服的,是第三种人:即承认全职的理想主义是种奢侈,但是逐渐增加自己对于理想投入的比例。

比如说你刚刚毕业,那就首先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任何人地用自己的双脚站稳在社会之中。这时候你对于现实和理想的投入比例可能是99:1。而当社会身份得到解决后,你慢慢的把投入比调整成90:10,甚至是50:50……直到有一天,你可以粮草充足、全局谋定地投入到理想当中去。


 

逐渐增加筹码的过程,即是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笃定。

“不明知可为而为之”——这种坚持,本身就是硕大的一坨天赋。





2014.1.12

PS.在芷若的特别好友一栏里,我头像下面的备注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是收到过的最高赞誉之一。

PS.最近看波迪转发了陈丹燕那句有关爱情的论断——“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 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突然觉得我应该给那些在疲惫生活之余,不忘追求英雄主义光芒的人写一篇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