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Congeniality
(2012-08-23 10:28:07)
标签:
最佳安慰奖相亲同理心理想主义的爱情杂谈 |
分类: 也谈风月 |
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一个人:长相过得去、教育背景过得去、做着一份靠谱的工作、对人真诚体贴。如果让三姑六婆来打标签的话,一定会被24号宋体下划线加粗标成“可以考虑的结婚对象”。
你们可能一起吃了几次饭,和朋友聚了几次会,但是关系好像总是没有办法升温。
有一天看电影《特工佳丽》,Sandra Bullock演的FBI女特工为了挫败恐怖分子的阴谋,不得已作为卧底去参加美国小姐选美。假小子性格的她自然没有收获Miss America的桂冠,却意外获得了Miss Congeniality的称号。我问Liz,为什么叫做Miss Congeniality?她说,这就是个安慰奖,说明你还算是likeable。
我突然意识到,上面所描述的男生,不就是Mr.Congeniality吗?
如果说你的脑子里有一张有关标准男友的清单,Mr.Congeniality很有可能在百分之六十的项目前面都打上了勾。
你嘟囔:“爱情又不是达标测验,只要达到一定的分数两个人就能通关……”
“过来人”马上反驳了:“两个人在一起,主要是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什么感觉呀爱情呀都不靠谱。”
你总是不服气:“没有感觉怎么会想一起过日子啊?”
“过来人”威逼加利诱:“你现在这么挑,以后后悔都来不及哦!”最后还不忘来一句重码压轴戏,“我是过来人!”
以前吧,我总觉得:哦,你都已经经历过了,那么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了,如果说我现在没能体会到,说不定是我功力浅薄呢。
可是后来我就想,到底凭什么我要屡屡倒在经验主义的屠刀下?作为一个整天靠做战略分析吃饭的人,我决定要秉着科学的精神来量化分析这个问题。
深吸一口气,打包压缩了每每听见“过来人”三个字时的逆反心理,我开始在文件的背面排列三姑六婆们的逻辑链。
所谓的后悔的组成要素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1.后悔时间证明了理想主义的爱情不存在;2.同时后悔像狗熊掰玉米似的越往后的玉米棒子越看不上眼;3.继而后悔自己没有趁早领取一个世俗眼光中的“最佳安慰奖”。
所谓的后悔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无非就是痛苦呗。为了方便两种情况的比较,我们不妨把无形的感情按照强烈程度量化为一个痛苦指数。
我想一个人总不至于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都在后悔吧?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每当你被成双成对的朋友叫出去吃饭的时候,或者看电影看到什么浪漫场景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被无关亲友唠叨的时候,后悔的情绪会汹涌而至:“靠!哪怕当初就和那个Mr.Congeniality过下去了呢?现在就不至于虎落平阳被犬欺了。”如果100分的痛苦指数=长期的不间断的痛不欲生的话,这种间歇性的后悔,撑死了也就是个50分的痛苦指数吧。
我又开始假想,如果一个人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实现的后悔,而接受了当下的妥协呢?那么她的痛苦来源有:1.每天看见一个“安慰奖”杵在自己原本“最佳”的生活中;2.对自己当时的没出息充满了自我厌恶感;3.对辜负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愧疚感。第一点也许有人分辨,日子过着过着就习惯了。可是第二点第三点呢?我总是忍不住的想:如果是我呢?如果我是那个“最佳安慰奖”呢?谁愿意做一道可吃可不吃的甜点,随随便便的被尝了一口还嫌腻味?
事实上,我坚信,在感情里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
这种自我审判,在你清醒着的每分每秒都在拷问你的良心,可真是件令人发疯的事儿。我觉得这么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怎么也得有个80分的痛苦指数吧。
所以说,三姑六婆们,看见了吗,是,我是可能未来后悔,但要按照您老人家的光辉指示,未来50分的痛苦立马折现成了80分你知道吗?!
当然也不是不胆战心惊的。
前一阵和小姿聊天,她说:“好像现在一个人过也完全没事了,还更轻松”停顿了一下,又说:“想想也真是可怕。”
不是为了目前生活中没有人与你分享的这个现实,而是为了甚至缺乏去找到这么一个人的强烈愿望。绝不是因为拉不下脸来。事实上,我从来就“不以有人追为荣,不以追别人为耻”。倒不是多勇敢,只是我更加自私而已。我立志要让自己过舒服了,所以如果真爱一个人,那什么莫名其妙的矜持啦欲擒故纵啦全都起开。而要是不爱,那么世俗标准里他得99分还是66分,是不是Mr.Congeniality对我而言都没有任何区别。
“过来人”又不屑一顾的撇嘴了:“小年轻,懂什么爱。”
我只想引用《欲望都市》第一集结束时的对话。
Carrie: 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Mr.Big: Abso-fxxxing-lutely.
2012.8.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