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与“大伙”
(2018-09-06 20:54:45)分类: 教学札记 |
方德佺
《咕咚》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20课,阅读发现文中多次出现了“大家”和“大伙”。“大家”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本课中是指课文里出现的动物,“大伙”作为人称代词,与“大家”的意思相同。既然如此,在同一篇课文中,为什么一会儿用“大家”,一会儿用“大伙”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情况:在相关的6个句子中,“大家”使用了2次,“大伙”出现了4次。
1.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2.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
3.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4.大象说:“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
5.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说没看见。
6.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其实,“大家”一词在前面学习的教材中已经出现过了,最早出现在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里面,有“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的图文提示语,在其后的《语文园地七》的《猴子捞月亮》中也出现了“大家跟着叫起来……”一年级下册课文里出现“大家”的情况越来越多,如《动物王国开大会》等。而“大伙”一词是第一次出现在课文中,尽管“伙”字在前面的《一个接一个》中出现过了,却是在“小伙伴”中出现的,与“大伙”的距离有些远。因此,当作为近义词的“大伙”与“大家”第一次出现在同一篇课文中时,就有适当引导学习的必要了。
在第1、2中,出现的是“大家”一词。细细比较,两个“大家”所指称的人是不一样的。第1句中的“大家”是在小猴子喊话出现中,显然小猴子所喊的是山林中所有的动物伙伴,不涉及具体是谁。第2句中的“大家”是指跟在兔子后面的其他动物,包括大象和野牛,但不包括兔子自己。
在第3、4、5、6句中用的是“大伙”一词,联系具体语境,“大伙”所指的人也不完全一样。第3句中的“大伙”针对上文中出现的已经跑起来的动物,主要是兔子、小猴、狐狸、山羊、小鹿等,但不包括大象和野牛,因为后文才说“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大象看见的应是其他动物的边跑边喊,而野牛不但没有跑而且还拦住了大家。第4句中的“大伙”是大象回答野牛的话时说出来的,与第3句中的“大伙”所指是一样的。第5句的“大伙”出现在野牛拦住大象之后,因此与第3句中的“大伙”所指是一样的。第6句中的“大伙”是指当时在湖边的所有动物,包括大象和野牛。
这样细细研读“大家”“大伙”所在的具体句子,就能够比较清楚地梳理出课文中的问题先与谁有关,接着又与哪些人有什么关系,最后是谁解决了问题。
我们再来进一步看看课文中大家”和“大伙”出现的细微差别。从第1、2句看,“大家”的出现暗含有两种情形,第一是所代的人还没有出现或者不确定时,如第1句中,小猴子喊话时并不知道山林里当时有哪些动物在里面,或者能不能听见他的话;第二是出现对举的情形,即“某人”“某些人”不包括在“大家”之中,这是“大家”的一种习惯用法。这两种情况适宜用“大家”而不宜用“大伙”。从第3、4、5、6句看,“大伙”一般指已经出现在周围的人,根据具体语境有包括自己(第3、6句中的泛指)和不包括自己(第4、5句中的特指)两种情况,但不管哪种情况,“大伙”都可以换成“大家”,只不过细细比较起来,“大伙”的口语色彩稍微浓一些,而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大伙”用得比较多正是来自故事源头的一种体现。。
(此文发表于《语文版》小学教师版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