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与蚊子血——读埃勒里·奎因《半途之屋》
(2022-08-20 18:11:22)
标签:
读书美国侦探小说推理埃勒里·奎因 |
本故事是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继九部“国名系列”和四部“悲剧系列”之后,写作生涯第二阶段的开山之作。在序言中,作者借着侦探和朋友的交谈,对书名作出了解释,朋友兼出版商希望能延续“国名系列”的命名套路,将本书命名为“瑞典火柴之谜”,还提出另一个他认为更符合故事情节的标题“三城记”。但侦探则认为《半途之屋》这个名字不论是对故事情节还是对主要人物而言都十分契合。
这位出版商在之前的“国名系列”序言中都有出现,或者说,序言本就是作者借这一虚构人物的名义写出来的。一般而言,作者都会以其言论或心理,揭露故事缘起乃至重要线索。这些序言和奎因书中常常出现的“挑战读者”一样,都是作者超强自信的有力体现。
故事讲述埃勒里·奎因在费城(Philadelphia)偶遇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朋友此时是一名律师,并打算应邀当晚去与妹夫在纽约(New York City)与费城之间的城市特伦顿(Trenton)一间偏僻而破旧的木屋相见。但到达之后,他发现妹夫重伤倒地,只留下“凶手是戴着面纱的女人”这样的线索便即去世。奎因受邀调查此案,很快发现死者身份的不寻常处,他除了是住在费城的朋友的妹夫,一个四处兜售廉价饰品的商人,还是纽约一位富翁太太的第二任丈夫,自称由于精神问题需要常常独处,多年来一直往返于两地而未被两位妻子察觉。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朋友的妹妹,包括不确定的不在场证明、夜间开往凶案现场的妹妹的汽车、被遗弃的车中的面纱、死者被杀前不久将巨额保险的受益人由纽约的妻子改为费城的妻子,凡此种种,让妹妹被迫走上法庭,并被判处二十年监禁。但奎因和朋友并未放弃,最终通过消失的火柴这一线索找出破绽,救出妹妹,且朋友因此收获爱情,而奎因则沦为备胎,可喜可贺。
张爱玲说男人生命中都会遇到白月光与朱砂痣,选择了其中一个,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饭黏子与蚊子血。但大多数人恐怕还没有这个幸运,只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而本案的死者既拥有美丽温柔的贫穷妻子,能享受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又有了专横跋扈的富有妻子,流连于奢侈的上流社会,但他在两者的转换中饱受精神压力,最后想要坦白,却在坦白之前遭到刺杀。
本书名为《半途之屋》,不仅在于凶案现场的破旧木屋处于纽约和费城的中点附近,还在于它是死者改换身份的中转站,也在于死者是中年丧命,半途遇害。而跳出小说之外,更在于作者结束了写作生涯第一阶段辉煌的固有写作模式,开启了第二阶段的全新创作。
从这个故事的写法和情节发展上,我们确实能看到作者写作手法的变化,戏剧性和冲突性更强烈,很多细节描写画面感很强。
但作者通过写作第一阶段培养的读者基本都是更注重逻辑推理的侦探小说爱好者,相较而言,通过牺牲逻辑推理的篇幅来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对奎因出色的逻辑流侦探小说来说有害无益,这也难怪对于奎因小说的评价上,基本都是第一阶段作品排在前列。
另外,本书这个男人变换身份与不同女人结婚的设定,在同为古典侦探作家三巨头的约翰·迪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的作品《女郎她死了》(She Died a Lady)中也有呈现,不过从出版时间来看,显然是本书在前。
而作者写作风格的变化,很明显带着卡尔故事中特有的“神展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擅长的巧妙情节构思和富有人情味的侦探的一些特点。
(《半途之屋》(Halfway House),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著,门牙猫咪咪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
2022年8月20日星期六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