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闪烁生命的跃动——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情境体育之“野趣”运动(第二稿)
(2013-11-17 10:01: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幼儿体育 |
让童年闪烁生命的跃动
——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情境体育之“野趣”运动
第一部分:“野趣运动”的由来。
一、基于园所文化内核与践行的需要
在以“每颗星星都闪光”为核心的园文化体系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敬畏生命,呵护天性,激发潜能。文化内核与教育理念的确立为我园对教育主体和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实践确立了方向。我们开始在行为中反思我们的现状,剖析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吻合度。在对幼儿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幼儿体育应该是儿童鲜活的、生动的、直接的生命体验,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应该是儿童积极的生理性释放,体现对个人的成全,应该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体现对人性的尊重。这样的幼儿体育才是真正将“敬畏生命,呵护天性,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行为中。
二、基于对理念和模式的移植与发展
我园多年来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首先在集体性体育教学活动逐渐形成了以“情境性体育游戏”为特色的活动组织风格,在对“情境教育”和“情境学习”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中,我们逐渐认同其观点并尝试将其移植到幼园体育课程中来,以期望构建一个真正以“儿童的游戏”为基本活动,即能够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又体现其最核心的强身健体功能的幼儿园体育课程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摸索,我园已逐渐形成以“混龄区域运动”为主体,以“情境体育教学”“专项体育项目”为辅助的幼儿园体育课程结构,其中混龄区域运动在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在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尝试创新优化,逐渐形成了以“野趣”为特质的运动模式。
第二部分:“野趣运动”的践行
一、运动情境的“野趣”
情境课程观中提出:“学科情境课程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把儿童主动参与具体化为: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深刻体验。”在混龄区域体育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从幼儿身处的实体情境创设中不断彰显野趣。
“野趣”的情境是自然的情境。在场地和器械的设置使用上,有可供幼儿奔跑游戏的天然草坪、创设土坡、沙池、泥地等多种活动场地。草坪、土坡、大树都是运动的器械。利用大树制作多种形式的秋千;原木制作的攀爬架、阶梯凳等器械,围墙边的肋木架等。
“野趣”的情境是开放的情境。在运动空间的设置上,依据儿童的心理和运动需要,力求运动空间全开放,依据场地与器械特点,设置动静交替、充满野趣的运动项目,来不同满足幼儿不同运动的需要。有对抗激烈的足球场、棍球场,有充满挑战的各类攀爬项目等。
“野趣”的情境是自由的情境。如何参与游戏?孩子们知道他们所拥有的权利: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玩任何器械!因此,他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决定选择玩伴,选择地点,选择游戏。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是参加集体游戏孩子自己独自玩耍。当碰到比较热门的游戏时可以决定是继续等待还是选择其他。
多维角度创设充满“野趣”的运动情境已不再是一个单纯自然状态下的空间,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教育内涵,充满智慧和童趣的运动空间。
二、运动行为的“野趣”
“野趣”的行为是幼儿自我的挑战与认识。在运动中,因为没有了约束与限制,幼儿内心的“野性”得到极大的张扬,诱发着其运动尝试和挑战的主动性,锤炼着其“野蛮”的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无论是攀爬的高度还是奔跑的距离和实践,因为个体的不同,总是不断的在变化着。在无数次的尝试和挑战中,幼儿不仅锻炼和发展了运动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更是在不断的认识了解着自己。
“野趣”的行为是幼儿创意的迸发和应用。因为自主,在幼儿的运动游戏中,充满着无限的创意,让一切皆有可能。成人眼中的普通物件,在他们的手中可以千变万化,一物多玩,以物代物,他们将自己的各类经验转化创意成各种充满“野趣”的运动游戏,在游戏中又建构着新的经验。而他们的这些创意也是我们教师向儿童学习的重要源泉。
“野趣”的行为是幼儿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在混龄运动的过程中,幼儿接触的人群每天都在随着他的足迹而变化,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儿童,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他所专注的对象。在这里,向大孩子学习,向喜欢的同伴学习,学习和探究无处不在。主动参与中,不断调动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潜能,积极地吸收信息、主动地适应,从而不断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
“情境教育”和“情境学习”的理论都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更要为了主动的学习。幼儿体育亦是如此,从孩子“野趣”的运动中,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为了当前的身心健康,更是为了将来的身心健康,为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
三、“野趣”运动的保障
三类角色的分工。教师何为?《纲要》中要求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我们的“野趣运动”中,教师同样也有着三种角色的分工与合作。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角色身份:玩伴,每个人都是幼儿的玩伴。同时,根据活动开展和儿童发展的需要,我们又分为:参与者、观察者、维护者三类角色。
参与者:更多的承担着孩子的玩伴职责,他们需要跟随幼儿一起运动,一起游戏,做运动的榜样,做游戏的玩伴。
观察者: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幼儿,了解幼儿。从中发现幼儿的独特性,为教师整体性评价幼儿提供事实依据。(胸牌的秘密——让观察具体到每一个个体)
维护者:做好幼儿保育和安全维护工作,陪伴幼儿共同游戏。
生活课程的渗透。在运动中,幼儿需要解决喝水、入厕、穿脱衣物等生活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是培养幼儿自主、自理能力的教育契机。我们以幼儿的需要和能力来判断,从教育和发展的视角去安排。如垫背巾的管理、专用衣物框和班级标识及固定摆放位置,设置运动饮水点等措施,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自主安排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辅助以老师的提醒等手段,做好每个孩子运动中的保育工作。让每一件小事的安排都着眼于幼儿的发展,渗透着教育。
四、“野趣”运动的感悟
自2010年上半年尝试开展以“野趣”为特质的混龄区域体育活动至今,我们以园所文化为引领,边实践边改进,边尝试边优化。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程模式的转变,而课程模式的转变也使人发生本质的转变。
幼儿的“变”。野趣运动的开展,我们的孩子不仅强健了体魄和意志,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体验建构着自由与纪律,进而变得更加自主和自律。今天的“野趣”运动已成为我园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野趣运动已成为他们童年中不可磨灭的快乐时光。
教师的“变”。从一开始的担忧疑惑到今天的淡定坦然,我们的教师对幼儿每天都充满着惊喜和发现,每天都让那份信任不断累加。今天,野趣运动已成为他们看见孩子,看懂孩子,进而跟随孩子一起共成长的专业发展平台。
第三部分: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