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淮桨声
秦淮桨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581
  • 关注人气:1,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2020-02-22 17:33:52)
标签:

武汉

古琴台

伯牙

子期

《高山流水》

分类: 城市之光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古琴台,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据传,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技艺高妙,但“曲高和寡”,一直遇不到知音。一次,伯牙中秋节泊舟汉阳,面对皓月即兴抚奏,琴弦忽断,遂遇樵夫钟子期。伯牙弹奏一曲意在高山,子期叹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大喜,转瞬之间而志在流水,子期又叹道:“善哉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于是认定子期就是他的知音,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不幸的是,等伯牙第二年再来汉阳时,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哭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后,断弦碎琴,从此终生不复弹琴。古人伯牙、子期以琴相知而结为生死之交,被传为千古美谈。从此,人们以“高山流水”象征深厚友谊,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武汉记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