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绵绵的麦子香味

标签:
陇海铁路三门峡美食杂谈 |
分类: 火车记忆 |
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沿着黄河岸边崛起一座新城。这里是河南省最西部,西连陕西省,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呼应,民情俭朴,饮食讲究经济实惠,不像华东华南菜色的华俏多变。一日三餐,均以面食为主,搭配小麦和杂粮,偶尔才会吃顿大米。
三门峡人与黄土有着深厚的感情,面豆是祖祖辈辈制作的传家美食,不仅酥、脆、香,耐保藏,还具有养胃、开胃的作用,是豫西一带人亘古不变的待客小吃。精制的小麦面经过揉面、发酵、搓揉成条,用刀切成如大豆一样的颗粒后,用白绵土做介质焙烤而成。不同的作料就会有不同的风味,巧手的媳妇能够做出无穷无尽的花样来。陕州区菜园东寨面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选料到工艺上进一步精细,再加之其村特有的白绵土和天然井水,生产出的面豆外观洁白、入口酥脆、香气浓郁,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石子馍是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石子馍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历史非常悠久,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不同于关中一带的石子馍,三门峡石子馍有着它独特的做法,这个关键就在于一颗颗的小石子。这些石子是从河滩上筛选出的滑润碎石,约绿豆大小,过油后在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铁鏊里炒得黑亮,然后再将擀好的面饼甩入鏊里用石子一埋,约三四分钟,一只金黄油亮、外焦内软的石子馍就出锅了。看起来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咸香可口。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和方便面同领风骚。
当地人吃面条拒绝机器压制,必须手擀刀切,现吃现煮,讲究热面热汤,吃完一头热汗。面条师傅也是了得,居然切得面细如丝,光滑柔润,绵软而有弹性,有着麦子与阳光的真味。大刀面最受当地人欢迎,切面的大刀长3尺,宽5寸,颇像铡刀。面擀成一尺多宽的薄面皮折叠成十余层。因刀法不同,大刀面又分为四个品种:细面,其细如挂面;帘子蔑面,粗细如帘蓖;宽面,宽如韭菜(多做成干捞面);闪刀面,如两个韭菜叶宽,切面时,实切一刀,闪宽一刀。通常是早晨卖细面、帘篦面,中午卖宽面。调味以酸、辣为主,浇面的稍子与配菜,可视节令变化,食之各具风味。来三门峡旅行,必须吃碗大刀面。枕着黄河的波涛,聆听远处飘来的唢呐声声,悠远深邃,好似出自千年积怨的肺腑,还有绵绵的麦子香味。仿佛在那样的味道里,我们还是个被母亲宠溺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