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光 • 京剧专场(上)

标签:
江苏省京剧青年演员演出 |
分类: 人文南京 |
江苏是京剧的发源地。
中国戏曲传播向来有“水路传播”之说。明清时期,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以其经济文化的异常繁荣,被誉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就戏曲文化而言,这里戏曲演出场所最多、戏曲班社最多、名优名伶云集,是代表该时期戏曲文化水准的标杆性城市。清代的皇帝、后妃和王公大臣多喜欢看戏。在京剧出现之前,源于苏州的昆曲以雅见长,婉转清柔,腔多字少,颇有南国柔明之风,被清廷推崇为“雅戏”。它之外所有的戏曲都受到轻视与排挤,被贬称为“花戏”。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乾隆帝开始第五次南巡。地方官员和身边近臣为了博取皇帝欢心,早已通知沿途巡抚衙门,要各地方确有绝活的戏曲班子汇集扬州。乾隆帝到达扬州的当晚,好戏开锣。接下来的数天里,各戏班使出浑身解数,展开了一场最大规模的戏曲汇演。
平日里闯荡江湖处于社会底层的戏曲说唱伶人,竟然有机会为皇帝献演,受到皇帝钦点的礼遇和嘉奖,这让演出的戏班兴奋异常。乾隆离开扬州后,戏班子继续在当地演出。演出十余天之后,各戏班班主们聚集到一起,作出了“结伴晋京”的决定。各戏班一字排开十余艘班船,带着对京城的好奇、向往和渴望,也带着对未来生活和事业的期盼,首尾相衔地结伴北上。他们每到运河边的一个集镇、码头就登岸演出,既可以接济和补充盘缠,又可以免除长期行船的单调与无聊。十数种地方戏曲同时漂动在千里运河上,相互切磋吸收,使一次自发晋京寻找舞台的演出行程,变文化之旅。
在扬州汇演中,乾隆帝对徽戏情有独钟。朝廷大臣为了讨好皇上,决定把徽戏引进宫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称三庆、四喜、春台、三和“四大徽班”再次由扬州沿运河入京,为乾隆皇帝祝八十大寿。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徽班逐渐由诸腔杂呈局面走向和谐统一,以皮黄为主,兼容昆腔、吹腔、拨子、罗罗等地方声腔于一炉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日后被称为“国粹”的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