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津浦百年·寻访亲历者

(2011-11-04 18:21:23)
标签:

津浦铁路

浦口

寻访

历史

文化

分类: 火车记忆

 

现代快报主笔见习记者郑文静   快报记者 王凡

 

    和我们这些铁路上的匆匆过客不同,津浦线沿线的铁路人与铁轨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他们是百年津浦的见证者、记录者。

  

火车坐轮渡过江要听他的指令

  

    在南京北站运贸公司支部书记刘建宁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原浦口火车站(今南京北站)老员工86岁的陈宝元。

    1949年刚刚解放,24岁的陈宝元从南京西站调至浦口火车站,成为一名车号员。“车号员,就是记录过站的车辆,需要记录车种、每列火车的数量,还有每辆(节)车的车号。”陈宝元说。

    那时,记录下车号,一是为了上报,另一方面是为了火车轮渡调度之用。车号员要将车辆情况告知值班员,再由值班员告知栈桥和轮渡调度员。陈宝元说,栈桥的调度员听到值班员的指令后,与同样接到指令的轮渡调度员相互配合,调度车辆上船和下船。

    陈宝元后来也做过值班员。他解释了火车坐轮渡这件听上去不可思议的事,“轮渡上有三条铁轨,一列火车被分成若干节,按调度的指令,排列在轮渡的铁轨上。等火车到岸之后,再一节节相连,恢复成长龙。”这么多年,陈宝元见证了火车轮渡的发展,“我记得刚到浦口站的时候,只有浦口号一条船,后来又有了南京号、上海号、江苏号。”

    退休多年,老人家很喜欢散步到铁轨边,看看列车呼啸而过,“我不用数就知道有多少辆。”陈宝元脸上写满自豪,这是年轻时阅尽火车无数的经历所带给他的“财富”。

 

 车厢排列组合要听他的指挥

  

    今年61岁的笪如明,是浦口火车站的退休工人,他自称是历史面前的“年轻人”。

    对于浦口站,笪如明的情感并不是从工作那天才有。他4个月大的时候就跟着全家搬到了浦口。工作后,笪如明从事调车作业,就是将货车重新编组,将发往一个地方的货车车辆编成一列。笪如明说,那时走津浦线由北往南的货车,80%是运输煤炭,由南往北的货车,多是运输百货,“每天工作12个小时,要调几百辆车。”

    就在笪如明工作后的一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站的客运也随之停止,仅留货运。1985年为了减轻大桥压力,浦口车站的客运再次恢复。1988年以后,这里只剩下了一对津浦线上浦口往返蚌埠的慢车,全程要9个小时。到2004年,这趟最后的慢车也停运了。笪如明见证着这段历史。而现在的南京北站主要承担南钢、扬子石化等企业的货物运输。“虽然退休了,领导还是经常让我过来帮帮忙。”笪如明说。

   “人这一生就是短短几十年,到我们现在回头一看,工作的时间真的很短暂。”笪如明感慨起来。岁月流逝于他而言最深的烙印就是“小时候觉得浦口老站雨棚铁柱子下的水泥墩特别高大,等多年后再去看,那个水泥墩才多高啊,跟膝盖差不多。为什么我当年会觉得它高大?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实在太小了吧。”笪如明笑了,笑容里有挽留不住时间的怅然。

 

 他历经十余年寻访津浦线

 

    出生于铁路世家的杨洪建,1973年成为一个“铁路人”。因为从小家住在津浦线徐州站旁边,早年的供职单位又是津浦线沿线的徐州铁路部门,杨洪建将津浦线作为了他的聚焦点。

    从1993年起,杨洪建就利用周末坐火车到南京,去南京图书馆和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翻阅资料。为了寻找一张照片,他要翻无数本书籍。收录在书中黄河大桥的照片,就是他在南图一本摄影集里发现的,之前从来没有发表过。那些年,津浦铁路沿线的博物馆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两年,杨洪建有了出书的想法。为了让搜集的史料更生动,他寻访每一个铁路沿线有故事的车站,像发生临城劫车案的沙沟站,周围全部都是村庄,根本分辨不出,杨洪建费了好大劲才找着。杨洪建始终坚持实地寻访,有些车站他都要反复去,看到历经百年遗存的建筑物,他的感动都会无比强烈。“在现实的场景里求证记忆里的故事,感受时空交错带来的独特风情。”杨洪建说。

去年年底,杨洪建的《寻访津浦线》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他的笔名叫“健鸣”,“鸣”字取的是火车轰鸣之意。“我是一个铁路人,写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河流对源头的感激之情。”杨洪建说,这本书既是给自己留下的一份记忆,也希望成为津浦线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