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下关到浦口

(2011-06-25 11:29:24)
标签:

南京

下关

浦口

分类: 人文南京

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央视和蚌埠的一个摄制组,正在紧张拍摄一部名为《桥与城》的纪录片。

今年是津浦铁路南段开通100周年,也是淮河铁桥建成及蚌埠开埠100周年。桥连通了铁路,铁路振兴了城市,这在大变革的时代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电视片以蚌埠这个因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为基点,涵盖几个大的历史时段,诠释桥与城之间的密切联系,因地建桥、因桥设站、因站兴市的故事将会在片中娓娓道来。在纪念活动中,蚌埠正式定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并用声像艺术记录生长的脚步。专门表现铁路催生城市、创造城市、繁荣城市的过程,而且一拍就是三集。如此高抬铁路,在我听来,还是第一次。

南京刚进入梅雨季节,又潮又闷,摄制组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驱车来宁取景。安榻住下,聊起津浦铁路的话题,几近天亮。次日一大早,陪同摄制人员先来到明故宫遗址,再到南京西站、浦口站,然后乘船过江到中山码头,作了一次短暂的民国铁路风情之旅。

伫立在津浦铁路的终点上,不禁感慨万千。1911年9月津浦铁路分段通车时,从浦口坐火车到蚌埠,175公里的路程要耗时7个半小时,平均时速23.9公里。1933年津浦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显示,当时最快的2次特别快车上午10.00从浦口发车,第二天晚上22:22才能抵达天津东站,共运行36小时22分,平均时速27.8公里。而现在从南京到天津,特快列车10个小时,平均时速102公里。京沪高铁通车后,只需3个多小时,平均时速294公里。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火车不仅跟上了时代潮流,还成为领跑者,彰显了一个大国的科技和实力。无论如何,都应该庆祝一下。

用随身携带的小相机,匆匆掠影。

  

从下关到浦口
    1908年6月,沪宁铁路通车后,这里是终点站,始称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南京下关车站。汪伪时期,一度称为南京车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新火车站建成后,定名为南京站。下关火车站因相对位置处于西部,所以更名为南京西站至今。

 

从下关到浦口
当年的喧嚣已化为宁静

 

从下关到浦口

 

站内的扳道房,保存着原始的作业方式,门前的炭堆点亮冬日里的温暖


从下关到浦口
 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从下关到浦口
脚下踩着高低不平的水泥路面,头上顶着钢木结构的风雨棚,让人很容易穿越到民国


从下关到浦口

 

   碧日蓝天下的浦口火车站,曾经是一个伟大生命的归宿

 

从下关到浦口
雨廊从火车站出口一直铺向江边码头,下车的旅客无需为日晒雨淋担忧


从下关到浦口
    1919年春,青年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抵达浦口时钱已用完,夜里睡觉时又不慎丢失了一双鞋。毛泽东又冷又饿,在江边雨廊里徘徊。时至中午,幸好遇到湖南老乡李中借钱给他。毛泽东先买了一双新布鞋穿上,两人同去吃了午饭,又用余下的钱买了渡轮票,过江游历南京后去上海。

 

从下关到浦口

 

钢柱风雨棚敞开胸怀

 

从下关到浦口
 再没有车来车往的繁忙,终于迎来修养生息的曙光

 

从下关到浦口

 

单柱伞状长廊直通月台

 

从下关到浦口

 

货物的天堂

 

从下关到浦口


    早先的火车站只是一个大院,车站外面围着栅栏,离人们很亲很近。朱自清的父亲看到栅栏外有叫卖东西的,便毫不犹豫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了桔子,再抱桔折返。

 

从下关到浦口

 

              父亲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应该是从这里努力爬上去的吧

 

 从下关到浦口

 

     码头是过江人的必经之路。1913年,占尽天时地利的津浦铁路局按水流方向,建起了10座码头,分别命名为津浦1号至10号码头;其中1号为客运,其余为货运。与1号码头相对应,在浦口对面建南岸码头。两座码头在长江两岸天然默契,各显妖娆。直至1954年,码头及设备才移交南京港务局。

从下关到浦口
     中山码头是津浦铁路局于1928年开始修建的,是一系列以“中山”名字命名的工程之一。因为和革命先行者的名字连在了一起,便成为永久的纪念地。


从下关到浦口
    中山码头斜对面有一幢小洋楼,被绿荫遮住了面孔,当年是津浦铁路在长江南岸设立的售票处。北去的旅行者买了火车票 不用再购买船票,而是直接登上津浦铁路的渡轮过江,再换乘火车,继续余下的旅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