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关到浦口
标签:
南京下关浦口 |
分类: 人文南京 |
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央视和蚌埠的一个摄制组,正在紧张拍摄一部名为《桥与城》的纪录片。
今年是津浦铁路南段开通100周年,也是淮河铁桥建成及蚌埠开埠100周年。桥连通了铁路,铁路振兴了城市,这在大变革的时代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电视片以蚌埠这个因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为基点,涵盖几个大的历史时段,诠释桥与城之间的密切联系,因地建桥、因桥设站、因站兴市的故事将会在片中娓娓道来。在纪念活动中,蚌埠正式定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并用声像艺术记录生长的脚步。专门表现铁路催生城市、创造城市、繁荣城市的过程,而且一拍就是三集。如此高抬铁路,在我听来,还是第一次。
南京刚进入梅雨季节,又潮又闷,摄制组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驱车来宁取景。安榻住下,聊起津浦铁路的话题,几近天亮。次日一大早,陪同摄制人员先来到明故宫遗址,再到南京西站、浦口站,然后乘船过江到中山码头,作了一次短暂的民国铁路风情之旅。
伫立在津浦铁路的终点上,不禁感慨万千。1911年9月津浦铁路分段通车时,从浦口坐火车到蚌埠,175公里的路程要耗时7个半小时,平均时速23.9公里。1933年津浦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显示,当时最快的2次特别快车上午10.00从浦口发车,第二天晚上22:22才能抵达天津东站,共运行36小时22分,平均时速27.8公里。而现在从南京到天津,特快列车10个小时,平均时速102公里。京沪高铁通车后,只需3个多小时,平均时速294公里。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火车不仅跟上了时代潮流,还成为领跑者,彰显了一个大国的科技和实力。无论如何,都应该庆祝一下。
用随身携带的小相机,匆匆掠影。


站内的扳道房,保存着原始的作业方式,门前的炭堆点亮冬日里的温暖

脚下踩着高低不平的水泥路面,头上顶着钢木结构的风雨棚,让人很容易穿越到民国

雨廊从火车站出口一直铺向江边码头,下车的旅客无需为日晒雨淋担忧


钢柱风雨棚敞开胸怀

单柱伞状长廊直通月台
货物的天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