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的圆舞曲》教学设计
(2025-07-15 09:27:40)课型:欣赏课
年级:二年级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小猫的圆舞曲》(管弦乐)由美国作家R·安德森作曲。乐曲以管弦乐器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塑造了小猫活泼的形象及跳舞的形态。乐曲为三部曲式(A+B+A'),4小节的引子,好似一只小猫悠闲地走进了“舞场”。A段主旋律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小猫的叫声,增加了乐曲的诙谐情趣。节奏疏密交替,表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B段旋律用木管乐器主奏,欢快活泼,描绘小猫越跳越高兴的情态。尤为有趣的是在乐曲结尾处,像是响起几声狗叫,接着一串上行音,突然结束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逃离了舞场的情景。乐曲能激起儿童丰富的遐想,从中获得情趣的感染。
教学目标:
1. 聆听乐曲中小提琴滑奏模仿的小猫叫声,并能在乐曲中找出小猫的叫声。
2. 欣赏体验圆舞曲的风格特点。通过多种方式体验,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学习三拍子,并能准确地敲出三拍子强拍的位置。
3. 通过哼唱乐曲主题旋律、声势律动、打击乐器等活动了解和表现作品的大体段落;结合形象化、拟人化的“情景表演”进行分段欣赏。
教学重点:
感受圆舞曲风格特点,哼唱乐曲主题旋律。结合形象化、拟人化的“情景表演”进行分段欣赏。
教学难点:
学习三拍子,并能准确敲出三拍子强拍的位置。
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大胆表达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圆舞曲的风格特点。
一、律动体验,激趣导入
1. 听音乐《杜鹃圆舞曲》,律动进教室,体验圆舞曲的风格特点。
2. 猜猜是哪一个小动物来到了音乐教室。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场特别的舞会,我们邀请了一位舞林高手,请同学们仔细听,他是谁呢?
生:小猫。
3. 根据小提琴滑奏模仿小猫的叫声。
4. 了解小提琴。
师:小提琴大家认识吗?它有四根弦,琴身由木材制成,琴丝由钢丝制成,它的音色优美、细腻,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歌唱般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律动进教室导入,让学生体验圆舞曲的风格特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为接下来圆舞曲的学习留下伏笔。
二、听赏歌曲,整体感知
揭题,了解圆舞曲。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由小提琴演奏的《小猫的圆舞曲》。同学们知道圆舞曲是几拍子的?你觉得哪一个图形适合这首乐曲风格特点?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完整聆听乐曲。
生回答,师补充:圆舞曲(Waltz),又叫“华尔兹”,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设计意图】在了解圆舞曲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做图片选择,巩固学生对圆舞曲风格特点的理解。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整体感知音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和音乐形象,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带着问题欣赏作品,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情景表演,分段感知
A:1. 欣赏乐曲第一乐段主题旋律,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舞会,在小猫的叫声处作出“喵喵”的动作。请同学们判断小猫叫了几次?
师:接下来小猫想邀请我们一起参加舞会,请同学们仔细听这段主题旋律小猫叫了几次?
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舒曼认为“音乐形象是音乐思想内容的体现”,同学们听音乐模仿小猫的动作,情景表演,生动有趣。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不结合身体的运动,是孤立的、不全面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认为:体态律动除了完成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的教学外,还着重训练学生时刻敏锐地、有效地利用听觉,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
2. 观看第一乐段图形谱,感受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设计意图】通过色块、形状、线条等视觉图像引导儿童理解和表达音乐,学生通过图形谱了解旋律走向与曲式结构,由浅入深,把内心的听觉思维过程用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增加了兴趣,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图形谱能够呈现出第一乐段中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错误的答案也可以留到下一环节解决,试听结合,让音乐可视化。
3. 通过聆听、比较,感受主题旋律音乐要素的变化。
师:两次出现的旋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1-2年级学生音乐表现要素要求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4. 学唱乐曲的主题旋律。提示学生注意发声方法和姿势,以及演唱歌曲的情绪。准确找出小猫的叫声。
【设计意图】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本环节通过加入歌词演唱主题旋律来强化学生对主题旋律的内化。
B:1. 欣赏乐曲第二乐段,结合图形谱,说说有几个乐句?
【设计意图】把音乐作品中的形象、音符、旋律走向、力度强弱、节奏变化等抽象艺术要素以视觉感知的方式形象化表达。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向性,弥补了音乐艺术中缺乏视觉性和语言性的不足。但在图形谱的使用上不能限制孩子们的思维,不求统一,能帮助他们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2. 邀请舞伴跳起来,通过律动找出三拍子中的强拍位置。
3. 加入打击乐器,师生、生生合作感受乐曲的情绪,在乐曲中拍出强拍的位置。
【设计意图】打击乐器的使用,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A’:1. 欣赏第三乐段,结合图形谱观察与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感受乐曲相似反复却有不同。
师:这一乐段与我们前面听到的哪一乐段相似,哪里不同呢?
2. 律动,在听到小猫叫声时做出“喵喵”的动作。在乐曲的结尾处,邀请一名同学佩戴小狗的头饰来模仿小狗捣乱,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逃离了舞场的情景。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情景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曲结尾处一串上行音,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逃离了舞场的情景,邀请能够遵守规则的同学扮演小狗,戴上头饰,乐曲激起儿童丰富的遐想,请从中获得情趣的感染。
四、整体展示,升华总结
1. 小组合作,表现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有律动、加入打击乐器、演唱等,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律动组、打击乐器组、演唱组,戴上头饰完整表现音乐。
2. 升华与总结
师:今天小猫的圆舞曲舞会就到这啦。开心吗?小狗来了,它着急转着圈圈想要一起参加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小狗圆舞曲》视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由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曲《小猫的圆舞曲》,圆舞曲体裁类的乐曲啊,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路上让我们探索更有趣的音乐吧。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啦。
【设计意图】柏拉图认为:“节奏与和声能进入到人的灵魂并牢牢地附在上面。”音乐记忆是发展听觉思维性记忆,音乐想象是音响的想象。通过视觉想象、声势律动来记忆主题旋律,能够把抽象的乐曲结构通过动作来表现,更加容易记录乐曲的结构,把复杂的结构变成简单的动作。通过动作的记忆、动物形象的模仿高效地解决了乐曲结构的划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