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探索

(2025-07-15 09:15:31)

摘要:创造性戏剧游戏是一种强调游戏方式的创造性戏剧教育,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中进行学习的综合活动。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旨在小学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个性化、全方位的素质潜能,获得综合成长。可以采用节奏编创、身体感受、声音探索、情境表现等创造性戏剧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审美能力。关键词:创造性戏剧游戏;小学音乐活动;融合策略

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兴的、非展示性的、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是一个涵盖戏剧化扮演、过程戏剧和即兴戏剧的统领性术语。根据上述定义,创造性戏剧并不强调表演与表达的技巧和表演效果的完美,而着重于“参与过程”与“经验统整”,重视参与者的“自由想象”与“即兴创造”。创造性戏剧游戏是一种强调游戏方式的创造性戏剧教育,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周围的世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性格特征,这是儿童最早的戏剧化表达,但不能将其与戏剧混淆,也不能将其解释成表演。它强调以孩子最喜爱的游戏方式以及自主自由等游戏精神,组织和实施创意戏剧活动,不受成年人的约束和干预。这是一种契合艺术素质教育情感力、创想力、审美力的教育,以其独有的教育价值和神奇的教育力量,给儿童教育带来鲜活的生命力。本文对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进行了探索,旨在小学音乐活动中借助创造性戏剧游戏的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审美能力,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一、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融合的价值对儿童进行戏剧训练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的教育观念。到20世纪初期,教育界与戏剧界的先行者更是积极倡导并开发戏剧元素在普通教育中的应用。很多国家也已经把戏剧训练作为各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创造性戏剧游戏正是儿童最早的戏剧化表达,戏剧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展社会性的有效活动形式之一。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是游戏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爆发的沃土。许多教育者都将创造性视作游戏最大的价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性戏剧游戏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表达、沟通能力,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感知音乐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技能可以短期内学会,但素质却需要长期培养,创造性戏剧游戏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个性化、全方位的素质潜能,提高创新意识,获得综合成长。因此适当地将创造性戏剧游戏融合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创造性戏剧游戏理解的误区(一)片面理解戏剧游戏与音乐活动的关系1. 活动中的音乐并非戏剧游戏的“背景音乐”在个别戏剧游戏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课例中,教师单一为了追求形式而做“游戏”,设置丰富的创造性戏剧游戏,而没有选择好相应的音乐材料,使得游戏完全与音乐的形象相背离,学生离开聆听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而音乐却成了活动中的“背景音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二者融合的目的不是单纯无目的的玩耍,而是通过融合,在玩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选择的音乐要有利于学生用创造性戏剧游戏的方式表现出乐曲的节奏、音高、音色等。同时,选择的音乐材料还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文学性、戏剧性、艺术性,体现音乐的情感教育作用,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体验音乐中的情绪情感,并用戏剧游戏的方式表达,而不是只将音乐用作氛围营造。2. 戏剧游戏并非是对音乐形象单纯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戏剧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兴的、非表演性的、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本文所倡导的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更重视的是参与学生的“自由想象”和“即兴创造”,并非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常见的学生对教师已预设好的音乐形象作单纯的“角色扮演”,这只是情境表演,而非学生创造性的戏剧表达。创造性戏剧教育应走出表演技能培养与展示的狭隘认识,应关注儿童对生活、对文学作品、对音乐、对身体表达可能性的游戏化体验。创造性戏剧是开放的,儿童能够超越文本、超越现实生活进行大胆想象与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理解。(二)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缺乏教师引导在创造性戏剧游戏在与小学音乐活动的融合中,如果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将难以建构知识的系统性,也很难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创造性戏剧游戏融入小学音乐活动中,不仅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课堂,而不是仅仅给出指示,还应随时做好“角色扮演”,带领学生做“入戏”的准备。在表演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引导和评价,发现学生富有创造力的表现要及时鼓励。教师不但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创造性戏剧游戏的积极性,还要让整个排练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随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对活动进行调整。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戏剧知识,具备利用游戏开展教学的能力,清楚戏剧游戏的玩法、重点与难点,捕捉学生在细节上的表现,给予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空间。教师还应发挥自身创造力,将所学应用于师生互动中,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带动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三、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融合的实践案例(一)节奏编创类播放节奏明快节拍清晰的音乐,学生围圈站好,第一位学生做一个动作,下一位学生模仿前一位学生的动作,之后再编创一个新动作,依次进行。要求动作卡点音乐的节拍,学生发挥想象,动作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最好不要重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状态,适当切换二拍子或三拍子音乐,引导学生体现拍子的强弱规律,提高学生的恒拍感。这类活动以节奏训练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突破口,以戏剧创造为载体,以合作为纽带,有机渗透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并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身体感受类在一定空间内随音乐自由行走,用身体或道具作为身体的延伸,表现所听到的音乐力度、音高、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或音乐情绪,根据学生能力和状态引导学生注意空间层次,或与其他同学组合完成。以歌曲《飞越彩虹》为例,学生自主选用丝带、丝巾画旋律线表现音乐情绪。刚开始比较拘谨,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身体和空间的变化,随音乐的起伏蹲下、起立,或随音乐的流动进行走动,也有数个学生不谋而合,即兴进行双人表演或小组围圈组合表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沉浸式的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结束后仍陶醉其中。这和音乐课上的体态律动是有区别的,它是即兴的、探索的、自由想象的、有空间感的,重在参与、体验与试错的实践过程。(三)声音探索类学生用多种形式各自收集一种或多种声音,可以是用设备录下来的,可以是带着工具现场演奏的,也可以是自己的身体发出的;在教室里共同尝试进行声音组合,创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并用语言和身体表现想象中声音组合所描绘的画面。也可以用打击乐器进行这类音乐戏剧游戏。听到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可以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达。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用身体动作表达铃铛的轻盈,鼓的有力,响板的调皮。同样的乐器,学生会有不同的想象。听到轻盈绵长的铃铛声,有人想到飞翔的仙子,拂过脸颊的风;听到响板时,则想到偷偷摸摸的小老鼠,调皮的小矮人;孩子们听完后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感受充分表现出来。活动中学生的听觉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里流动着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对声音的碰撞,并在配合中融入自己的创造力,对声音片段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学生自己发现、组合声音,赋予声音不同的内涵,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出不同创造的方式。(四)情境表现类表现一个有趣的情境或场景也是学生们乐此不疲的音乐戏剧游戏,如海底世界、马戏团、动物园、丛林、太空、忙碌的餐厅等。此类活动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更可以激发学生个性化、全方位的素质潜能。以欣赏课《海上风暴》为例,教师先播放有轻柔海浪声的轻音乐,学生在感知到场景之后自发表演起水草,伴随音乐起伏做有层次的简单律动。随后,在教师讲故事般的引导下,“挥舞着钳子的小螃蟹”“迷路的八爪鱼”“自由自在的水母”“被水草缠住的金鱼”陆续出现在课堂中,俨然一幅生机勃勃海底世界的景象。紧接着《海上风暴》主题音乐响起,“海洋生物”疯狂逃窜,躲在教室一角瑟瑟发抖,不需言说就看出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并能准确表达。学生在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后,分小组随音乐组合表现适合《海上风暴》的音乐形象,有的小组着重表现《海上风暴》主题中叠叠起伏的巨浪,有的小组则将重点放在一叶孤舟在汹涌波涛的大海里岌岌可危、随波飘荡的场景,有的小组用肢体进行着危险环境下的呼喊、求救音型的模拟,还有小组形象地描绘出海上呼啸的旋风、滂沱的大雨和撕裂天空的雷电。狂风怒吼、波浪翻滚、阴森可怕的海上风暴之夜,学生在充满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中尽情绽放自我。挖掘学生的游戏能力是教育和激励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一切从想象开始,对美的认知与向往逐渐迸发,创造能力之花绽放,并落于素质潜能的激发,这就是创造性戏剧游戏与小学音乐活动相融合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1] 王智生.创意戏剧游戏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2019(03):20—22.[2] 张怀海.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06):143—144.[3] 龙思思.在小学音乐课堂开设班级戏剧课的实践探索[J].戏剧之家,2021(13):52—53.[4] 陈梅蓉.让幼儿成为创意戏剧的主人—以主题活动《丑小鸭》为例[J].学周刊,2019(13):168—1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