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清明时节忆双亲》刊发于济南《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标签:
发表札记 |
【山东工人报】
——2023年3月24日中午纪实



清明时节忆双亲
《山东工人报》(2023年03月24日
清明节快到了。一个下午,阴霾的天空让我愁绪倍增,于是下意识地向着百年老屋走去。
春分已过了数日,老屋中已显出春的蓬勃景象。杏花灿然地开放着,小菜园里的蔬菜也都窜出了新芽,茁壮成长起来。
我来到老屋小院中央,目睹被风雨侵蚀过的门槛,仰望房顶那些褪色的瓦片,一种悲凉的情绪又袭上心头:
“杨柳春风今夜闲,一杯浊酒问青天。为何花有重开日,人却从无再少年。”哦,我是在想念老屋,想念已逝去的父母亲!
我之于老屋,生于斯长于斯,毋庸置疑,此处是我生命的摇篮。这儿的一草一木,一瓶一罐,连及父母亲从前的音容笑貌,无不给我打上深刻的烙印。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正直善良、大公无私、勤劳朴实、开明通达的普通百姓。上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初中毕业后,在村子里连续担任村干部十五、六年。他工作一丝不苟,凡是他所经手的账目,都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为此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戴。
父亲知识渊博,生活阅历深,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当我们姊妹几个陆续到了上学年龄后,父亲都送我们进村小学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在父亲心中,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因此希望后代能不断地获得新知,长大有出息,这让我们受益终生。
父亲这一生除了患病外,几乎劳碌了一辈子。他在世时,并没有过上宽裕的日子,实在是因为那时社会物质条件不够发达。
记得在父亲晚年,我曾给他买过几根驴肉火腿,父亲不舍得吃,直到火腿放得发霉变质,这让我心中很是难过。
父亲是在16年前去世的。一个清明节过后不久,父亲因心肌梗塞突发,不幸离开了我们,享年75岁。父亲虽然走出了我们的生活,但他的精神与美德却永驻我们心中。
母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乡村。那是一个军阀割据的战乱年代,她的少年时代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欢娱。及至到了婚龄后,嫁给我的父亲,开始接连不断地生儿育女,虽艰辛劳作不止,却大半辈子未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富有远见的农村妇女。她一生主要从事生产劳动外,还将主要精力用于孩子们的培养。我还在读初三时,有一年异常干旱,家中玉米地里裂开了纹,为了挽救禾苗,母亲不怕路远,用担子挑水浇灌,一担又一担,一棵又一棵……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了金秋的收获。也是这一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母亲坚定地说:
“孩子,只要你愿意上学,咱家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我知道,在母亲心中,求学是农家子弟重要的出路,这一点她与父亲达成了共识,我很佩服母亲眼光的远大。
母亲是一位为人厚道的大好人,手也很巧。邻居谁家有个吵吵闹闹了,母亲都会主动去讲道理,热心调解,说
“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谁家的媳妇生孩子了,或者谁家的闺女出嫁了,母亲常会帮忙做做小孩衣服或嫁衣。母亲说:
“能为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在积德呢!”
但上天不公,在父亲于早年间因公患病后,母亲又因操劳过度,身体严重透支,先后患上了乳腺肿瘤、脑血栓,这两场重病让母亲遭罹了种种磨难。在疾病面前,母亲不屈服、不低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硬是凭着坚韧的意志挺了过来。
母亲晚年时,在儿女们的尽心侍候下,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三年前,母亲终因身体器官衰竭,生命走到了尽头,享年85岁。幸运的是,对我们来说,“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剧没有发生。
现在,父母亲都已作古,面对他们的逝去,我心中惟有一片怅惘。曾几何时,我们都向往回到少儿时代,其实,那是一种对父母辈们的想念。我们那时之所以
“无忧无虑”,是因为父母亲人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我们像是躲避在屋檐下的小燕子,仅此而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清明时节,哀思绵绵。我踱步于老屋的小院里,任思绪纵横驰骋……敬爱的父母亲,安息吧,愿您们的灵魂永远安宁,在天堂中永远安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