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高考时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知道人生求学之不易。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高考不像今天这样,考试入门槛较低,录取比例也很高。我是1985年参加高考的。那时考前,还要经过严格的预选考试。预选这一关,就会刷下一大批学生,让很多人苦恼不已。
那年,我顺利地通过了预选考试。7月7日至9日,我怀揣着梦想与信念,第一次走进人生的重要考场——高考教室。那时我们理科班的学生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等七门课程。相对于一般考生而言,试题整体难度是较大的。但试题难也好易也罢,我们每位考生面对同样难度的试题又是公平的,正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第一场考的是语文。从基础知识到阅读分析再到作文写作,试题内容为之一新,与平日训练题目相差悬殊,所以整份试卷难度较高。与我更为大相径庭的是,那年的作文题目是:《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属于材料应用作文。我平日里特别擅长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体裁,此次作文未能发挥出自己特长,最终导致语文成绩很是一般。但人生从来都是现场直播,而没有回路可走。
接下来的各科考试中,除物理学科甚为满意外,其它科目发挥得都是很一般。尽管如此,我对自己还是充满信心,我知道自己的实力,无论是本科大专还是中专,肯定会有上榜的。事实也确是如此,月余后,我便接到一所大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个年代,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乡村,即使能考上一所大专,也相当于“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令很多人艳羡不已。
据后来史料记载,那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76万人,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35.2%,所以,那时的高考相当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高考结束那天下午,天空迷蒙着细雨,我乘上后座捆绑着书包和行李的自行车,披着雨布,打赤着脚,向着自己的家乡奔去。临近村子时,细雨暂歇,我看到那棵千年古槐下,母亲和家人早已在迎候,此时夕阳即将落下,西边的天空散发出绮丽的彩霞,母亲看到了希望。
我深深知道,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高考只是一个重要平台,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大专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我在职函授大学本科毕业,坚持将教书读书写作融为一体,从此拥有了愈加多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教师,副高职称,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西部散文选刊》《烟台散文》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