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怀念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老屋是我灵魂的故乡,是我创作的源泉,我对老屋的眷恋是无限的。父亲因病去世后,老屋已是人去房空,平时因为疏于管理,老屋的小院已显得非常荒寂。
今春到来,我在老屋小院的不同位置,分别栽植了相应的树木,譬如石榴树、李子树、杏树、枣树、花椒树等,经过我的一番布局,老屋小院很快有了改观。春日渐深之时,我回望满院生机,心中甚是欣慰。
老屋的主人虽然不在了,但老屋里的人和事却依旧封存于记忆中。以往每逢春天到来,父亲都是家中最勤快的人。老屋的小院虽不大,却开发着一定规模的小菜园。父亲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施肥,翻地,整畦,划沟,浇水,点种等,样样营生做得很到位。
父亲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作休歇之时,父亲常坐在屋檐下的马扎上,吸着烟,喝着茶,欣赏着自己打理的小菜园,心中那份知足的喜悦之情自是无以言表。
每及此时,我常凑上前去,与父亲交流一番:“您这么大年纪,该歇息了,以后小菜园的事儿,由我来操持。”父亲饶有兴致地说:“人上了年纪,按时活动活动筋骨,是很有好处的。”父亲的话很平稳,足见他那时的心态颇好。
日升日落,月出月归。近20年前母亲因病不能自理,惟有搬出老屋随从子女一起生活,固执的父亲却坚守在老屋中。父亲常说,老屋里有花草树木,有小菜园,他是不会孤独的。就这样,他独自在老屋里又快乐地度过了三载春秋。
父亲独居老屋的日子,他始终是我心中的牵挂。那时我在乡村学校教书,每逢有早晚自习时,都会提前去老屋看看:炕烧了没有?饭做了没有?衣食方面还缺啥?……了解情况,也好及时地给予照顾。为此父亲常乐呵呵地说:“人老了,需要的少,生活也很简单,不用太操心。”话虽是这样说,每日里我还是必去看望他。
父亲独居老屋时,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外,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活儿,譬如劈柴禾、整理小菜园、管理一下花卉树木等,他还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读书。那时父亲读书范围并不很广,大致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和《毛泽东选集》为主,也间或读一些史书。这时父亲读书没有任何功利,他只是觉得读书心里亮堂。
15年前春天,一个周日的傍晚,我于劳碌后去老屋看父亲。走到小院中央时,发现内屋里的灯未亮,心中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果不其然,走进内室时,看到父亲头南脚北地躺在炕上,呼吸已经停止。我触摸他的脸部和肢体时,还感受到了他的余温,父亲是刚刚去世的,我的心顿时像跌进了无边的黑暗中。据后来村医猜测说,父亲大致是因心肌梗塞突发离开的。
父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才开启了新生活。父亲初级中学毕业后,为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回到村子长期担任村干部职务。他为人做事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无论当会计,还是当保管,凡是经他之手的账目,都是日清月结,几乎没有丝毫差错,为此赢得村民广泛拥戴。
父亲不幸因公患病后,常年卧床,居家不出,虽然后来病情有所好转,但病根始终未能解除。这期间,父亲仍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总是身体力行地做一些家务,以减轻我母亲的劳作负担。
父亲是我求知路上的启蒙老师。他深谙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还在我学龄前,他就教我读书识字,以大地为纸张,以木条作为笔,在老屋的小院里写下了“大小上下”、“你我他她”、“热爱毛主席”、“拥护共产党”等字句,为我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父亲的扶持下,后来,我顺利地度过了小学、中学学习生活,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上一所大专院校,圆了父亲也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大专毕业后,我参加了乡村教育工作。这一时期的父亲明显地苍老起来,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可他依旧努力地打理自己的生活,很少牵扯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在我心中,父亲给予人的甚多,对子女对他人的要求却甚少。
父亲走后,老屋的小院曾极度荒凉,他从前管理的花卉树木,也多因干旱而枯衰。春去春又归,父亲虽已离开我们数年之久,他从前生活的影像却犹历历在目。入春以来,我将小院重新经营了一番,相信草木一定会通情的。其实在我心中,父亲一直没有走远。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教师,副高职称,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加载中,请稍候......